关于印发吴启迪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的通知
来源:优易学 2013-7-11 0:40:32 【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分别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军队学位委员会进行。 四、做好新增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开展有关专业学位评估工作。 如本次会议审核批准设置体育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我们将做好新增专业学位试点的有关工作,主要包括:审核、批准三种专业学位首批试点单位;成立由有关专家、学者、有关试点单位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三种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做好2005年三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首次招生工作。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评估工作在专业学位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专业学位教育水平,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今年将进行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评估工作。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简便、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办学单位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 五、完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2004~2020年)》。 六、承办第八届亚太地区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公约委员会会议。积极推进中外学位互认工作。 积极承担《亚太地区国家互相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公约》签署国应承担的各项义务,并注重充分利用公约赋予的权利,在地区性活动中主动发挥引导作用,扩大影响。举办并组织好2005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八届《亚太地区国家互相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公约》的委员会会议。 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学位互认工作,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在学位互认方面能逐个突破。 七、会同教育部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年均30.2%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2000年和2003年,增幅分别达到40.0%和32.7%。招生量从1999年的9.2万人激增到2004年的32.6万人,增长了2.5倍。今年,出于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和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考虑,博士生招生规模仅扩大2%,硕士生招生规模扩大15%,更好地把握了发展节奏。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议今年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名义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探讨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等问题,努力使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尽快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是2002年开始酝酿并提出的。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02年和2003年,教育部先后投入1000万元,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部分项目。如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开办研究生精品课程,资助优秀博士生科研创新和访学,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2004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列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费安排为每年2000万元人民币。为做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工作,2004年11月30日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讨会,对前期批准实施的创新计划项目进行了总结。准备以教育部的名义下发《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目的是明确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以及关于组织实施、项目管理、经费筹措等方面的要求,动员、指导、规范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把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战线的重点工作,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从2005年开始,继续做好"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创新中心"及"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品牌项目。同时,建立规范的创新计划项目申报、实施、管理、检查、验收、评估、总结制度,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八、会同教育部、卫生部开展调整医学学位及其标准的研究工作。 去年5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增加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的通知》(教高函[2004]9号),在原有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3所院校的基础上,增加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5所大学为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自2004年起开始招生,各校八年制医学教育招生规模暂定每年不超过100人。 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有三种形式:即医学科学型硕士、博士,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医学长学制的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从培养目标看,也是三种模式:科学型硕士、博士研究生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侧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医学长学制的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参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新开展的八年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可能介于科研与临床之间。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七年制、八年制,虽然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但不是研究生教育,实际是与其他专业本科教育类似的医科第一阶段专业教育。这种说法可能要进一步讨论。医学硕士、博士学位的多种形式、多种学制、多种目标,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多种模式,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导致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同一学位层次,但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学位授予标准不一致;在国际交往中也不便区分。同时,医学教育的复杂性和人才成长的长周期性,使高等学校在选择医学培养模式时缺乏明确的导向,认识比较混乱,标准很难确定。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发展,也不利于与医学毕业后教育及医师任职资格的衔接。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如何设置,如何在充分研究、借鉴美国、欧洲等国家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理清思路,规范模式,建立科学、合理、有效而且相对长期、稳定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和学位体系,对我国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在我国医学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争论,产生了一些不同意见。问题的关键是它的定位以及学位标准。 建立一种好的制度,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建议从今年开始,组织专家对国内外医学学位体系和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进行调研,提出今后我国医学学位体系设置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报告。 根据以上考虑,学位办公室起草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工作要点》,提请本次会议审批。 以上报告,请各位委员审议。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