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易学—国内最大的教育考试网站之一
环保局、卫生局工作人员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2011-4-8 10:36:42 来源:优易学(YouYiXue.com) 作者:梦一场

   按照局机关支部学习安排,本人以“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发展”为题,在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作了主题发言。通过这次主题发言的学习准备,本人对党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党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进一步坚定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念。现将学习笔记整理报告如下。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很低,学习准备不充分,不妥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一)提出过程

  1、首次提出。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下面是胡锦涛总书记本次讲话相关内容摘要。

  当前,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抓好防治非典工作,全面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长远发展看,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宣传舆论工作、狠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增强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等9个方面的工作。

  2、正式提出。2003年10月份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中国GCD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第一部分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其中第三条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本条内容为: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高层研讨。2004年2月16日,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

  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结业式上作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

  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举办这次研究班,是中央为推动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关键。只要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就会对全党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4、党报专题。2004年3月22、25、26、28日,《人民日报》连续四次发表社论。这四篇社论分别是:《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一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水平——四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5、总书记阐述。2004年4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同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公开发表。讲话全文分三个部分,共8000多字。在这篇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产生、内容,树立和落实要把握的问题。同时论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国土资源、水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是相关内容摘要。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GCD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胡锦涛说:“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胡锦涛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背景分析

  回顾以上提出过程,这们不难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理出一条思路。

  1、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深刻指出了非典防治工作中暴露出的社会管理问题,基础薄弱、体制缺陷,经济发展并不必然代表社会和谐。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2、曾庆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讲话中强调了三点,我觉得可以简化理解为三句话:产生缘由、应对策略、纠偏需要。即: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纠正部分地方在错误政绩观引导下盲目追求GDP现象。摘录两段论述如下: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内在统一的,都是为了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把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而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所谓政绩,只能使发展陷入盲区和误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保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内在统一的,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

  3、拼资源换GDP增长有关的两组数据:

  半月谈2004年第4期刊登了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和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两组数据,说明“拼资源换增长”已走到尽头,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呼唤绿色核算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我理解这正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经济社会背景。

  牛文元:

  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二是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

  三是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国家环保总局:

  ──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

  ──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被占耕地大量闲置。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的4/5。

  ──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1] [2] 下一页

【字体: 】【收藏本页】【打印本文】【告诉好友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