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管理辅导:装饰施工企业成本与质量管理
来源:优易学  2011-5-15 16:46:2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一、装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

  装饰施工企业不同与其它生产制造型企业,它是建筑产品的延续和艺术再造。由于无统一量化标准,因此一个装饰施工企业可能在存续期间都不会生产两个相同的产品,再加上所需装饰材料复杂,造成装饰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是说成本无法控制,下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装饰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专业人员按施工图编制工程预算书(相当于成本计划)。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编制施工预算书,这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和成本控制的依据。一份科学的预算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成败。目前多种装饰施工预算仅是各种数据的汇总,只适合对项目进行宏观控制,对生产过程起不到指导作用。比如,某项目开工预算书表明须用石材500㎡,但却不能具体说明地板、外墙、窗台等所需石材量,只能根据总量控制原则编制采购计划,如过程管理不善,很可能出现总量已用完,而项目未完工的情况。超计划采购已成定局,但为什么超支却没有原因。

  因此,单项装饰工程要列明每一部分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量价指标。比如,对于抹灰工程,需列明所须水泥、砂、石等与抹灰有关的材料数量、种类,列明所需机械的种类及数量。施工预算越详细,对成本控制才越有意义。

  总之,施工预算的编制应“按施工程序,明细到位”。因其根据实际施工程序按部位编制,具有很强的对比性,能够将可能发生的成本隐患控制在最小的工作面,降低了大面积失控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开工前的预算书是根据图纸计算得来,而施工过程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等偏离图纸的情况,这时需对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重新计算,并修改原预算书相关内容,始终保持施工预算的可依据性和指导性。

  第二阶段,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上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有效控制施工过程。成本控制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施工预算,在实际与预算的对比中严格控制各部位成本。

  以装饰材料为例,项目部根据进度及实际工作量提出材料需求计划,以满足计划施工部位为原则,详细注明所须材料计划和完工部位。材料采购部门对比施工预算,当需求计划小于或等于预算书有关数据时,编制采购计划,开始进入采购程序。材料进场,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实际领用时,需项目负责人签字才可办理出库手续。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材料的使用严格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违章操作的代价很可能是材料浪费,而材料浪费就意味着计划超支,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若材料入库和使用均未出现问题,但却不能完成计划部位时,就需要考虑标准问题。这时需要会同预算编制人员、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实际施工人员进行分析,原因找到了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若问题出在使用过程中,则可以避免主体部分再出现类似问题;若是标准的问题,则需尽快修改标准若遇特殊情况,就需要启动应急程序。通过上面处理,不但可以将成本隐患控制在基础部分,而且也可以为今后标准的修订积累数据,为编制更合理的施工预算提供条件。

  第三阶段,项目完工,对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距分析原因。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项目完工时,实际成本由最初预算成本加(或减)变更签商部分的预算成本构成,经过若干次的实际与预算对比,就会发现某些共性问题。

  通过以上三阶段的实施,使成本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下,即使发生偏离标准成本的情况,也能在局部环节及时发现,避免成本失控进一步扩大,从而将成本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

  当然,施工企业制造成本绝不仅限于材料,还包括人工、机械、管理费等其它项目,但控制思路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从“控制”角度分析了装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等于数量与单价之乘积,但单价相对数量来说,控制方法要简单得多,只要建立一套可行的采购程序,做到货比三家,单价自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某个人或某个部门是不可能搞好此项工作的,因此我们提倡全员参与,人人有成本意识,是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