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务—利用生态技术治理农村水环境
来源:优易学  2011-9-9 13:06:57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二、控制农业区源头污染的生态技术
  1.生态农业和生态施肥技术
  生态农业技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农业生产系统巾的应用,它使物质在生态系统内多次循环,废物产生最小化,减少农村非点源污染。根据气候、土壤、生产目标的不同,可以采取许多不同模式,如珠江三角洲的塘基系统、长江中下游的多水塘系统等,两者是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截面上水—陆相瓦作用的边缘效应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红壤丘陵区的“顶林、腰园、谷农、塘鱼”的生态模式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饲草—猪一沼、菇一果、粮—鱼、珍珠的食物链,定量调控结合链环的饲料配置,粪尿投放,制沼育菇和塘淤返田,提高了系统牛产力,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非点源污染。根据农业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和互十互利关系,在单位面积上适当增大垂直利用层的厚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立体生产技术,日益引起重视。
  生态施肥技术的日的是控制土壤养分投入数量,改善养分投入方法,使土壤中养分水平保持在既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区域环境产生显著危害。应实施测土施肥,深层施肥,避免雨前施肥,尤其是在敏感水体上游流域等。研究表明,氮、磷等养分不同的流失特性,氮的流失能够在流域80%.区域产生,而磷的流失主要在流域15%的区域产生(主要位于河道两侧),有必要根据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特性,改善作物的种植区域;同时,有必要根据上壤的养分含量,实施休耕或者免耕等农业耕作措施,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从而减少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流失量。
  2.水土保持技术
  可采用具有蓄水保土、增加径流入渗时间和减缓流速的坡面工程技术,切断坡面径流、降低流速等作用的梯田工程技术,以及通过截、蓄、导、排等功能的沟道工程技术等,对减少流域土壤侵蚀均有明显效果。根据自然系统特性建立的农林、林苹等复合系统,具有复合性、整体性和集约性特征,通过降低雨滴打击、坡面地貌的发育、侵蚀泥沙和径流的运动等,减少流域的水土流失量。地埂—植物篱—农作系统通过梯田、等高地埂拦截泥沙。研究结果认为,控制养分流失的关键在于控制(粒径002mm)上壤细粒的流失。我国通过长期研究发展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十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系统对减少水土流失有明显效果,实施时,谷坊坝、梯田、截流沟、水平条等与植物篱、地埂植被技术结合在一起,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3.污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用生态技术处理污水比较成熟的方法有土地处理、氧化塘、湿地处理等。氧化塘包括厌氧、兼性、好氧等类型,具有广谱、高效、稳定的净化能力。土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经过土壤—生物系统,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出水水质等于或超过传统三级处理的出水水质,同时没有污泥处理的问题。土地处理系统主要有慢速灌溉、快速灌溉和坡面径流三种类型,在适宜的污染负荷条件下,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率超过70%.在处理农村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方面,比较成熟的生态技术有现代堆肥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沼气技术、垃圾熟化技术等。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