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
来源:优易学  2010-1-19 10:24:5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
  即是新奥法【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
  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的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施工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
  新奥法是在利用围岩本身所具有的承载效能的前提下,采用毫秒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进行全断面开挖施工,并以形成复合式内外两层衬砌来修建隧道的洞身,即以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支撑等为外层支护形式,称为初次柔性支护,系在洞身开挖之后必须立即进行的支护工作。因为蕴藏在山体中的地应力由于开挖成洞而产生再分配,隧道空间靠空洞效应而得以保持稳定,也就是说,承载地应力的主要是围岩体本身,而采用初次喷锚柔性支护的作用,是使围岩体自身的承载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次衬砌主要是起安全储备和装饰美化作用。
  历史和发展
  1934年,新奥法主要创始人 L.V. 拉布采维茨在就试图将喷浆方法用于地下工程。
  他在1942~1945年建造的洛伊布尔隧道中采用了双层薄衬砌,即先喷一层混凝土,待变形收敛后再喷一层。
  1944年,他发表了有关喷混凝土的论文,并指出了围岩动态随时间变化的重要性。
  1948年,又指出了量测工作的重要性。又无公害的新喷敷方法。
  1948~1953年喷混凝土在奥地利首次用于卡普伦水力发电站的默尔隧洞。
  最早在欧洲推广使用锚杆的是1951~1953年建造的伊泽尔-阿尔克电站的有压输水隧洞。
  1953~1955年修建普鲁茨-伊姆斯特电站的有压输水隧洞时,按照拉布采维茨的建议,充分采用锚杆而获得成功。
  1957~1965年是着手发展新奥法的时期。拉布采维茨于1963年将这一方法正式命名为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
  1964~1969年又提出了在岩石压力下隧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强调采用薄层支护,并及时修筑仰拱以闭合衬砌的重要性。根据实验证实,衬砌应按剪切破坏进行设计计算。
  奥地利的马森贝格道路隧道由于地质不良,用比国法失败后,改用新奥法使闭合隧道衬砌环的经验取得成功,并在1971年及1974年分别用于地压很大的陶恩隧道和阿尔贝格隧道。
  支护机理
  其基本观点是根据岩体力学理论,着眼于洞室开挖后形成塑性区的二次应力重分布,而不拘泥于传统的荷载观念。所以它主要不是建立在对于坍落拱的“支撑概念”上,而是建立在对围岩的“加固概念”基础上。
  1. 新奥法施工基本原理:
  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开挖面的空间约束作用,采用以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围岩的松弛和变形,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监控、测量来指导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2. 新奥法的主要原则:
  (1)充分保护围岩,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2)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3)尽快使支护结构闭合。
  (4)加强监测,根据监测数据指导施工。
  可扼要地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快封闭、勤测量”

责任编辑:sealion1986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鐢崇帀杈拌€佸笀:鏌愪紒涓氬壇鎬诲伐绋嬪笀锛屽骞翠粠浜嬪競鏀夸笌鍏矾宸ョ▼寤鸿绠$悊宸ヤ綔锛屾嫢鏈変竴绾у缓閫犲笀甯傛斂宸ョ▼甯堣祫鍩硅绛夊涓祫璐ㄨ瘉涔︺€傘€�璇︾粏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