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技能考试试题全面汇总解析
来源:优易学  2011-4-11 14:08:4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医药书店

 附二:

  1、 描述性研究资料、分析性资料应如何收集?

  答:⑴ 描述性研究资料:采用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筛检)收集资料;

  ⑵ 分析性资料:① 病例对照(现场询问、调查表、采样)② 队列(现场、追踪、随访、监督)③ 流行病学实验(恰当选择对象、随机、筛选)。

  2、 要做好调查资料的收集,在设计和收集阶段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同上,是以上收集方法的注意事项。

  3、 抽样调查时样本的大小如何确定?怎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答:现况:①预期现患率 ②结果精确性;对照:①人群中暴露的比例 ②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 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平 ④要求的把握度;保证代表性:随机原则、监督、控制偏倚。

  4、 传染病爆发时,应如何进行调查?

  答:①制定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对照、队列)、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②调查活动的实施:1)调查准备:人、财、物;2)调查活动组织;3)调查资料收集;4)标本的采集和储运;③调查资料的处理:1)调查资料的分析;2)样本检测结果的判定;④执行控制与干预措施;⑤评价控制效果;⑥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实例;⑦撰写调查报告。

  5、 简述粪便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储运要求。

  答:不同部位取新鲜标本(最好含异常样本)→洁净干燥(保温)保存运送→立即检验。

  6、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如何分析?

  答:描述性分析→推断性统计:①卡方检验(疾病与暴露的关联)②比值比OR(疾病与暴露联系强度大小)③OR的95%可信区间 ④分层分析 ⑤分级分析。

  7、 在实际应用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措施?

  答:①管理控制传染源 ②切断传播途径 ③保护易感人群。

  8、 疫苗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答:一般反应: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反应(发热、头昏、恶心、腹泻)等。处理原则:一般不需处理(1-2天可消失);如反应强烈仅需对症治疗;如有异常反应,则上报,同时作出抢救,如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或肌注苯海拉明(20-50mg),及时送医院;当然也要排除偶合疾病情况。

  9、 在病毒性肝炎的调查中,应对HbsAg携带者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不能作献血员,加强随访,要求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防止传染他人;②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乙肝两对半定量、HBeAg定量、肝功能、HBV-DNA、AFP、肝纤二项、肝脏B超),必要时治疗,同时定期作相关检查。③建议与患病接触频繁者进行相关检查,尽量注射疫苗保护。

  10、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的病原学检查);②传播途径(皮肤接触、经口感染、粪便);③易感人群(个人防护、治疗及管理粪便)。

  11、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病员的处理原则。

  答:治疗、疫情监测、防鼠灭鼠、做好卫生工作、预防接种。

  12、简述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答:①控制传染源(治疗患者,管理控制病畜);②切断传播途径(灭钉螺,管理粪便及保护水源);③保护易感人群(个人防护)。

  13、试述苯中毒的预防措施。

  答:①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②生产工艺改革(减少接触苯);③通风排毒;④卫生保健措施(测定苯浓度、定期体检)。

  食物中毒一般急救处理原则

  在毒物性质未查明之前,不一定要等待明确诊断,只要符合食物中毒的特点,就应立即进行一般急救处理。其原则是:

  (1)排出毒物:尽快排除胃肠道内未被吸收的毒物。

  (2)防止事物吸收,保护胃肠道粘膜。

  (3)使用特效解毒剂。

  (4)促进已被吸收毒物的排泄。

  (5)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食物中毒调查

  1.调查目的

  确定是否食物中毒和何种类型的食物中毒;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防止中毒继续发生;并对病人的急救治疗提供可靠根据,以便对已采取的急救治疗措施给予补充或纠正。

  2.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1)初步调查:到现场后,首先了解中毒发生的简要情况,包括中毒发生时间、进食与中毒人数、可疑中毒食物及其进食时间、场所、中毒症状、发病经过,已采取的急救治疗措施及其效果。

  (2)中毒食品和原因调查:调查患者发病前48小时内所进食的食品种类、卫生质量、来源、购买场所和时间,产运贮销、烹调加工和就膳过程及其卫生状况。综合以上情况经过全面分析,即可将可疑食物逐渐集中于某一餐的几种,甚至一种食物上。

  为了判定可能是哪种类型的食物中毒,还须进一步调查潜伏期长短、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即可初步确定是否为食物中毒,是哪种类型的食物中毒。

  为了验证以上初步调查的结论是否正确,应由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按照食物来源和生产过程逐步调查。如食品原料、辅助材料的来源,加工前存放的场所、容器、存放的温度及时间,卫生状况,加工前食品的性状;烹调方法及加热温度和时间;食物烹调加工后存放的场所、温度及存放时间,有无接触化学毒物等而被再污染的可能性,以及生熟交叉污染的可能性,炊事及管理人员有无带菌的可能性。应注意在中毒发生前的短期内,车间(厨房)的各种设备、制度、人工分工是否有变更;主要原料、辅助材料是经常用的,还是新购进的,有无检验合格证明。若可疑食品为肉制品,牲畜宰前有否感染沙门氏菌的可能性及死后污染等。同时,应对中毒现场的环境卫生、加工场所的卫生条件,包括对供销和生产加工单位的卫生状况等进行调查。

  通过对中毒原因的调查,可提出控制本次食物中毒必须立即采取的措施和日后的预防措施。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