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年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阵躁动后,200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选择了回归,纷纷将研究生学制由两年改回三年或两年半。一时间,研究生学制又成了热门话题。对于考研人来说,两年?还是三年?这是个问题。
采访中我们发现,弹性学制对考研人在选择报考院校时所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在“两年”和“三年”的问题上有过困惑,不知该如何取舍。面对高校的弹性学制,我们该何去何从?
专家建言:找好定位,合理规划
对于学制的选择,某著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资深顾问幺女士认为,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是研究性人才,还是事务性人才。从该咨询公司为国内众多企业、机构做的人力资源能力模型来看,研究性强的职位对研究的经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三年制的研究生由于项目经历丰富会有一定优势。而对一般性职位而言,几乎所有新招聘的人员都要经过入职培训(特别是培训体系完善的外企),因为学校里学的知识和实际业务有一定差距,所以,两年制毕业的研究生由于相对年轻,转换发展方向的机会成本相对小,可塑性较强,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对于适合于研究的学生,不妨多花点时间在学术研究上,在报考前最好先做个三年的学习规划,充分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很多一流企业偏向于录用在研究项目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来做核心的技术研发。
而对于大多数不太适合做研究性工作的学生而言,紧凑的“两年制”学习规划是比较合理的,对求职者而言,一年的工作经历比多一年的学校经历更有说服力。
研究生们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便在将来毕业时让真正需要你的企业在看到你的时候眼前一亮:“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比如想要在金融领域发展的学生,在报考前就应该好好地了解数学、学好数学,读研期间尽力争取到一流的金融单位去实习,积累实战经验,这样才能让HR们在数以千计的简历中将你筛选出来。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