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年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阵躁动后,200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选择了回归,纷纷将研究生学制由两年改回三年或两年半。一时间,研究生学制又成了热门话题。对于考研人来说,两年?还是三年?这是个问题。
采访中我们发现,弹性学制对考研人在选择报考院校时所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在“两年”和“三年”的问题上有过困惑,不知该如何取舍。面对高校的弹性学制,我们该何去何从?
何谓“弹性学制”?
在探讨两年制和三年制的各自特点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弹性学制。只有充分理解其内涵,我们才能做出判断。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某学院院长(该院正是这次“回归三年制”的主角之一)。
他说,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弹性学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不是简单理解为两年还是三年的学时。其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也就是说,规定了三年制的学校,学生可以选择提前修满学分毕业,而规定两年制的学校,学生也可以申请延期毕业。选择权增多了,学生就应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应有所规划,至少要做好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挑战。
为了让考研人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前就“成竹在胸”,打一场有准备的“学制选择战”,本刊采访了几位过来人,他们对于学制的选择分为两大阵营,有身处“两年制”却渴望“三年制”的,有身处“三年制”却快马加鞭选择了“两年制”的,总之,几位受访者向我们道出了学制选择的真谛:“两年”也好,“三年”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年制”阵营:踏踏实实做学问
中国人民大学是此次“三年制回归”的代表,所以了解人大此次改革的心路历程对我们认识三年制是很有帮助的。接受采访的人大某学院院长告诉记者,人大这次努力推动三年制改革主要基于对学术研究的考虑。他说,经过了几年“两年制”的培养机制,学校发现,两年制研究生的学术水准无法保障,很多人读了两年的硕士,连基本的学术功底都没有。名校的基础是学术研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置研究生学术水准于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
学校的认识正是那些想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同学的心声,这些学生通常在本科时就醉心于学术研究,立志要在学术领域做一番事业,所选择的专业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读研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过渡期,是学术研究的入门阶段,读博或者出国深造才是他们最终的梦想。
“想混个文凭的人要慎重考虑了”
小王是人大哲学院2008级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他大二起就对哲学十分感兴趣,到人大来读研一直就是他的目标。小王十分赞成人大“回归三年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太好了,这样才叫哲学系嘛”。他认为,改为三年制之后,机会成本变高了,那些只想混个研究生文凭的人就得多考虑了,可能还会因此打退堂鼓,相较而言,那些真想做学问的、有学术潜质的人就有更多机会深造了。
对于想要把学问做好的人来说,改为三年制是个福音,一是课程安排不那么紧张了,学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和讨论;二是三年制更有利于对自己的规划,即希望能在硕士阶段花功夫做些像模像样的研究,为自己的博士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刘一直都记得一位学界前辈对他说过,一个优秀的学者,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有扎实的学术基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如果做学问也像做生意一样每天算着什么成本的话,那就太功利和短见了。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