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年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阵躁动后,200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选择了回归,纷纷将研究生学制由两年改回三年或两年半。一时间,研究生学制又成了热门话题。对于考研人来说,两年?还是三年?这是个问题。
采访中我们发现,弹性学制对考研人在选择报考院校时所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在“两年”和“三年”的问题上有过困惑,不知该如何取舍。面对高校的弹性学制,我们该何去何从?
何谓“弹性学制”?
在探讨两年制和三年制的各自特点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弹性学制。只有充分理解其内涵,我们才能做出判断。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某学院院长(该院正是这次“回归三年制”的主角之一)。
他说,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弹性学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不是简单理解为两年还是三年的学时。其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也就是说,规定了三年制的学校,学生可以选择提前修满学分毕业,而规定两年制的学校,学生也可以申请延期毕业。选择权增多了,学生就应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应有所规划,至少要做好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挑战。
为了让考研人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前就“成竹在胸”,打一场有准备的“学制选择战”,本刊采访了几位过来人,他们对于学制的选择分为两大阵营,有身处“两年制”却渴望“三年制”的,有身处“三年制”却快马加鞭选择了“两年制”的,总之,几位受访者向我们道出了学制选择的真谛:“两年”也好,“三年”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两年制”阵营:兢兢业业找工作
据了解,各高校在推行硕士生两年制改革时,多采取提高学制效能的基本方式。学校一般要求学生用三个学期完成课程学习(部分专业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其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此,大多数两年制高校普遍压缩了研究生课程,例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自2000年学制改革后,将学分由原来的50多学分压缩到40多学分。中国人民大学在设计两年制硕士课程中,专业课占1/3,通开课占20%至25%,其余均为方向课和选修课,学生选择余地较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两年制课程体系中,公共数学课由“80学时数值分析”改为“30学时现代数学基础+30学时数值分析”,突出对基础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身处“两年制”阵营中的研究生有这样一个共识,即早一年出来意味着有更多的工作机会。选择或者肯定“两年制”的同学普遍都无意于学术研究,对他们来说,读研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要用硕士学历来拓宽自己的就业之路。在这些同学看来,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一年比一年严峻,晚一年毕业就意味着要和更多的人竞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两位同学的读研经历。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