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以数枚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5月13日,江泽民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发表讲话,此讲话表明我国人民在美国霸权主义者的严重挑衅面前,我自岿然不动,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各项国内外的基本路线与政策。选项A、B、C、D、E均出自讲话内容。
28.1999年7月2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今后六年内轮流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是
A.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
B.德国前总理科尔
C.新西兰前总理穆尔
D.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
E.泰国副总理素帕猜
【答案】CE
【分析】本题考点:1999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WTO理事长之争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斗争和妥协,其结果是新西兰前总理穆尔和泰国副总理素帕猜轮流任总干事,各三年。选项C、E正确。
三、简答题。(共1题,5分)
29.简述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答案】
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1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有国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2分)
【分析】本题考点:1999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199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国企改革的问题,全会确定了国有企业到201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标,指出当前国企改革的主要要点: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能力,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四、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
30.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答案】
(1)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3分)
(2)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2分)
【分析】本题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正关系。
解答本题必须明确,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过程中去。这是认识运动中的两次能动性飞跃。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亲眼所见”是感性认识,并说明“亲眼所见”不全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其次,指出必须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指出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31.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答案】
(1)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3分)这种主张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1分)
(2)另外,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有无产阶级,它还包括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分)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能否正确判断近代中国革命性质,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性问题。1948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中,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
回答时分两个层次:首先,判明中国革命的性质并说明原因,指出题干中说法的错误实质;其次,指出中国革命的动力不仅有无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2.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国家管理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3分)
(2)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因此,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国家权力是否由人民直接行使,而在于两种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2分)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
回答时,首先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不在具体形式上,而在阶级实质上。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人民是否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是民主的具体形式问题。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3.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
(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新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3分)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4分)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3分)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题干中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不顺利以及两大部类的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回答时分三个层次:
首先,阐述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两大部类之间按比例发展的原理,并指出它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性,即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别开它的资本主义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其次,简述我国当前部分产品供过于求的不良影响。这就是社会总产品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因破坏而不能顺利进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最后,指出解决部分产品供过于求的对策。
34.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答案】
(1)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分)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刘建设新道路;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4分)
【分析】本题考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似来的不断探索,邓小平创造性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回答时分两个层次:首先,回答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其次,回答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指导意义,具体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①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意义;②对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意义;③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5.以下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
在工业经济领域(以产值计算),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26.5%,集体经济由21.8%上升到40.5%,非公有制经济由0.2%上升到33%。在商业领域(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国有商业由1978年的54.6%下降为1997年的24.3%,集体商业由43.3%下降到18.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为57.5%。
199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67%,个体工商业占15.9%。到1997年底,个体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2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5%;私营企业96万户,从业人员1399万人。1979~1997,外商实际投资2201亿美元。
摘自国家体改委研究所组编《中国所有制改革20年》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