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方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GCD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这是对中国GCD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因此选项C正确。
A项中提出的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B项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D项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主要经验、主要纲领。
11.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GCD》中,在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众多矛盾的基础上,科学地指出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主要矛盾。在这两个主要矛盾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矛盾,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C项是土地革命完成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主要矛盾,D项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
12.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因此选项B正确。
股份合作制没有国家投资,不属于国有经济,选项A错误;股份合作是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不属于个体经济,劳动者同时又是投资者,也不属于私营经济,选项C、D错误。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它是特指中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贯穿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的始终。因此选项C正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的特指,而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选项A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层含义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选项B、D错误。
14.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追求速度向注重效益转变
D.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前者依靠增加投入,即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实现增长;后者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A属于经济体制的转变,C、D两项虽属于经济增产方式的内容,但都不完整。
1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目的。
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民主的本质,表明了人民当家作主已经被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实行依法治国,有效解决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途径和保障问题。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D都与依法治国方略有关,但都不属于根本目的。
16.1999年10月,国家立法机构拒绝批准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有核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俄罗斯
D.法国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1999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1999年10月,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一方面高喊禁止核试验,一方面又拒绝批准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充分暴露了美国维护其霸主地位的图谋。因此选项B正确。
1999年10月,英、法两国立法机关批准了该条约,俄罗斯立法机关当时还未讨论对该条约的态度,因此选项A、C、D都不正确。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4分)
1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答案】ABD
【分析】本题考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材料中的一段话说明,木匠、画家、植物学家由于职业及各自专业实践活动形成的知识背景、心理需要的不同,导致对大树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这充分体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人的感觉受已有理性的指导,即已有认识影响感觉活动。因此选项A、B、D正确。
选项C颠倒了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过程,E项是一种主张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都不符合题意。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答案】BD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把实践理解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感性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就必然离开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认为认识对象或者是主观的感觉和精神,或者是客观精神。因此选项B、D正确。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不是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否认世界可知性,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可以是可知论者,A项不符合题意。认识起源于经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经验有客观来源,C项也错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认识的辩证过程,所以E也应予排除。
19.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