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0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货币的使用价值是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价值是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作为价值的社会代表。
(2)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大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如写个价格标签表示一下。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在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发生背离,比如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会高于或低于价值,有的甚至严重背离,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比如未开垦的土地和股票。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量,在技术上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对每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份。这种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叫价格标准。如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是元,1元等分为10角,1角等分为10分。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不同:首先,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种独立职能;价格标准则是由价值尺度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其次,作为价值尺度,货币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价格标准则是货币的计量单位。第三,作为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最后,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的;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②流通手段。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一方面打破了物物直接交换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卖、买在时空上的分离,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要足值货币。这就产生了在充当流通手段时,货币可以用价值记号乃至价值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的可能性。
③贮藏手段。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贮藏。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由于货币存在形式的发展,如今普遍的货币贮藏方式是储蓄存款。但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因为现代纸币不能兑换成金属货币,纸币发行也已与黄金储备没有法定关系,纸币币值存在贬值可能。所以,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存纸币。
纸币储蓄与金属货币贮藏的作用不同:第一,金属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纸币储蓄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因为银行储蓄实际是储户的延期消费。第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会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当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减少时,部分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变成贮藏货币;而当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货币会重新投入流通,使货币的流通量与需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部门加以控制的。
④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发生赊购赊销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所执行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缴纳租金、税金和发放工资等方面。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除了现金交易对交易规模的限制和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一旦有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种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所发挥的作用。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以及其他贸易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实际上是货币职能越出国界而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和应用。从历史上看,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长期限于贵金属。如今,一些币值坚挺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如美元和欧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3)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和发展出来的。
考点11 货币流通规律
(1)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国或一地区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定时期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2)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之后,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延期支付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考点12 纸币和信用货币
(1) 货币产生后,其存在形式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先后经历了非金属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这样几个阶段。
(2)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自身没有价值,在市场经济中是主要的货币存在形式。
(3) 在银行信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纸币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它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又被称为信用货币。各种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的流通加速了资金周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广泛运用,出现了电子货币,它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电子自动转账系统。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电子商务、金融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