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关于人的问题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哲学依据。
2.主体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3.人的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4.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1.矛盾同一性原理:矛盾同一性的含义、作用。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等于“没有矛盾的社会”。因为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同一,是矛盾中的同一。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具体表现。
2.在科学技术作用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科学至上论”,具体表现为“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二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在阶级社会科学技术的运用具有阶级性,但科学技术本身不是意识形态。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主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依据——物质第一性原理。
2.辩证法依据——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3.认识论依据——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五、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原理、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实现的飞天梦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收入差距过大及表现。如何认识?
2.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4.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当前,应如何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
二、社会总资本运行理论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1.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必须以两大部类之间及各自内部比例关系的平衡协调为基础。
可以用它来说明我国现阶段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
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意义。
4.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当前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3.如何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2.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重要性。
3.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4.为什么说构建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5.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目标。
2.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3.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宏观调控工作不能放松。
4.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决定》阐述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尤其是其中的“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都属于命题热点。
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关于统一战线问题
1.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实践,说明统一战线是中国GCD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之一。
2.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初期王明提出来的右的错误,要提出观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危害是什么。
3.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或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GCD政治主张的变化),分析中国GCD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分析在民主革命时期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5.中国GCD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二、中国革命发展的阶段和前途
1.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
2.陈独秀和王明在这个问题上都犯了什么错误?
3.陈独秀和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4.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及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问题
1.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理论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3.为什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及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为什么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对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或者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四、关于党的建设问题
1.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两个务必”?
2.毛泽东提出的跳出“兴勃亡忽”周期律的新路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条新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4.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5.两个伟大工程的联系与区别。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我国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六个必须)。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7.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二、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哲学)
1.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5.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6.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情的新变化)。
2.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3.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4.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7.党的先进性建设。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2)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四、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
2.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运用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两种实现方式的原理说明我国当前应当采取何种扩大再生产实现方式?)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的措施是什么?)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3)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结合哲学:科技的作用;世经:新科技革命)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3)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为什么,怎么办)
六、坚持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依据。
2.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基本要求。
3.坚持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什么,怎么办)
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依据。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为什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历史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哪些方面?(任务)
九、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十、关于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1.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
5.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