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读研“钱”途
自费清单一瞥
人物一:小安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学
考进中科院就是公费生,小安住的是二人套间,住宿费由所在中心代缴。研一时每个月现金补助450元,研二后改为现金补助200元、伙食补助240元(打到饭卡里,不能提现)。小安导师的项目少,但平时不定时地能接到中心不同部门老师的活,收入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如果参加献血,还能有一到两千元的营养补助(现金)。发表论文由导师出版面费。收支相抵,手头虽不宽裕,但也不需要家里资助。
人物二:小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
小波是公费生,每年只需缴住宿费650元(八人单间),每个月学校发给补助250元。平时给导师干活比较少,但暑假会跟导师出差到内蒙古等边远地区,导师按每天100元的标准提供出差补助,一个假期能收入几千元,这样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月拿到的补助提高了几百元,几乎不需要家里支援。
人物三:小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
小常是公费生,每年要缴纳700元住宿费(校内四人单间,若住学校附近的大运村宿舍,则是1800元),学校每月补助起初是245元,后来涨到275元。小常读研不久就应聘到校办企业办公室做兼职,每月工资1000元,因为没有参与导师的项目,所以没得到导师的补助,其他同学拿到的是每月200元。后来小常为了工作方便在校外租房住,每月房租500元,于是他把学校分给他的床位按每月450元的价格出租给考研学生,相当于自己在外面租房,基本上不用额外掏钱。小常的工作应酬多,开销比较大,但有时他也能省下一两千块钱汇给在外地上大学的弟弟。
人物四:小董 北京邮电大学 通信工程
小董是自费生,每年学费7600元,住宿费1000元(八人住三居室套间)。因为是自费生,所以没有学校每月提供的260元补助,但导师项目多,每天在实验室给导师干活,每个月能从导师那里拿到补助,研一的时候是400元,研二是800元。
人物五:小傅 山东大学 哲学
小傅是公费生,每年住宿费1200元(四人单间),宿舍有每月水电限额,超出限额需要自己掏钱;因为是公用水房,用水限额一般是虚设,但每个宿舍有独立电表,如果宿舍有几台台式电脑,一般就会超出用电额度(宿舍有红外线监测,不能用其他大功率电器)。学校每月公费补助190元,伙食补助32元,小傅是有过工作经历的学生,根据工作年限每个月获得30元补贴。随着物价上涨,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给每个学生发放80元的物价补助(按照每月20元、共发4个月的标准一次性发放)。学院每年提供300张复印票(在指定的复印店按照复印A4纸标准算,打印一张换算4张复印票),毕业前报销300元~400元书报费。发表论文需要自己出版面费,但给导师的项目写书一般能获得稿费和署名权。
人物六:小郭 南开大学 英语
小郭是两年制自费生,每年要缴80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研一住校外四人间,研二搬进新宿舍二人间),每月获得50元补助(公费生为200多元),在校期间可以一次性报销700元资料费。小郭本科就读的是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所以暑假她会自己组织英语培训班教学,一个假期下来大概能挣8000块,基本上能解决自己一年的生活费,学费则由家里资助。
从自费中收获财富
人物一:小静,第一志愿未被录取,调剂到现在就读的学校
刚入学,小静发现自己的分数比第一名还高,但因为调剂而自费,心里曾一度不平衡。还好,助学贷款的申请程序并不繁杂,随通知书一同送达的就包括助学贷款申请说明。入学一报到,5000元的学费和900元住宿费就同时解决了。几个月后,小静发现大城市的实习机会很多,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她顺利被一家培训学校录用,成为一位兼职英语教师,赚到了自己的生活费,同时与社会也有了更多接触。研二,小静到一家出版单位实习,开始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于未来,她相信,只要努力,绝对不会比别人差。
人物二:小方,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但没有争取到公费名额
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小方很高兴,但8000元的学费让他着实苦恼了一阵子。但到了学校,他很顺利地申请到助学贷款,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为了解决1000元的住宿费和生活费问题,他和同学在课余时间开始做兼职,做过促销、发过传单、做过家教,接触了社会上不同的人。这些实习机会锻炼了小方的口才,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方读的是新闻专业,立志成为一名记者,如今已经在一家报社开始实习。小方认为自己跟那些每个月因为有补助而不需要“外出打工”的公费生相比,这些因自费而获得的兼职经历才是他真正的财富。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