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概论
一、骨折的定义、分类、稳定性、成因、移位
骨折 |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
开放性骨折 |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者 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刺破直肠均属于开放性骨折 |
闭合性骨折 |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与外界不相通者 |
稳定性骨折 |
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1/4)、嵌插骨折 |
不稳定性骨折 |
如粉碎性骨折、螺旋形骨折、斜形骨折 |
完全骨折 |
如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骨骺分离、凹陷骨折 |
不完全骨折 |
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 |
骨折成因 |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 |
骨折段移位 |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
二、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表现和并发症考试重点 1.骨折临床表现
骨折全身表现 |
骨折局部表现 |
骨折专有体征 |
X线表现 |
休克 发热 |
疼痛 肿胀 功能障碍 |
局部畸形 异常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 |
急诊拍片阴性者2周后复查 |
2.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重要脏器损伤(肝脾破裂、肺损伤、膀胱和尿道损伤、直肠损伤)、重要周围组织损伤(血管神经、脊髓)、骨筋膜室综合征。
3.骨折的晚期并发症有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急性骨萎缩、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
4.骨折并发症(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骨折部位 |
合并伤 |
骨折部位 |
合并伤 |
锁骨骨折 |
臂丛损伤 |
肱骨中下1/3骨折 |
桡神经 |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
肱动脉、正中神经 |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
胫骨上1/3骨折 |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
股骨颈骨折 |
股骨头坏死 |
股骨下1/3骨折 |
胴动脉、静脉、胫神经、腓总神经 |
腓骨颈骨折 |
腓总神经 |
耻骨骨折 |
尿道 |
尾骨骨折 |
直肠 |
三、骨折愈合
1.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分三个阶段: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板形成塑形期。
2.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年龄 |
儿童愈合快于成人。如新生儿股骨骨折2周愈合,成人则需3个月左右 |
健康状况 |
健康状况不良者,骨折愈合时间延长 |
骨折部位的血供
|
这是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血供不良者延迟愈合。 ①骨折两断端血液供应良好,则愈合快——多见于干骺端骨折,如胫骨髁骨折 ②骨折段一端血液供应差,则愈合慢——如胫骨中、下1/3骨折 ③骨折段两端血液供应都差,则愈合更慢 ④骨折段完全丧失血液供应——如股骨颈关节囊内骨折易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
软组织嵌入 |
可导致骨折难愈合甚至不愈合 |
感染 |
开放骨折、局部感染可严重影响骨折愈合 |
治疗方法的影响 |
多次手法复位失败、术中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碎片摘除过多、骨折固定不牢固、骨牵引不当、过早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都可使骨折愈合延迟 |
3.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
(4)拆除外固定后,上肢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下肢不扶拐平地连续行走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2周骨折处不变形。
4.骨折的非正常愈合
(1)延迟愈合系指骨折在正常愈合时闾内,未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
(2)骨折不愈合指骨折8个月内两骨折端未达到骨性连接的骨折。
(3)骨折畸形愈合即骨折愈合的位置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存在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
四、骨折的急救和治疗
骨折急救的目的是用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以便尽快得到妥善处理。
1.抢救休克对可疑骨折按骨折处理。抢救生命为主,首先抗休克。
2.包扎伤口
彻底止血,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创口用无菌敷料包扎,以减少污染。若骨折端戳出伤口,并已污染,严禁复位,以免污物带到伤口深处,应送至医院经清创后再复位。
3.妥善固定
是急救时最重要的一项。可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及内脏;减轻疼痛;便于运送。
4.迅速转运
五、骨折复位
1.骨折复位的标准
解剖复位是骨折复位的理想境界,若不能达到解剖复位,必须达到功能复位。其标准为:
(1)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成人下肢骨缩短<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2cm以内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与关节方向一致者可自行矫正;侧方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移位必须完全复位;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1/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切开复位的指征
(1)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2)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
(3)手法复位后未达到功能复位者;
(4)并发重要血管、神经损伤者;
(5)多处骨折。
六、开放性骨折及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1.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及时正确处理创口,防止感染,力争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
(1)尽早清创
越早清创,感染机会越少。伤后6~8小时内清创,伤口大多能一期愈合。
(2)清创原则
①切除创缘皮肤1~2mm,尽量保留肌腱、神经和血管的完整性。
②关节韧带和关节囊,若无严重挫伤,应尽量修复,对术后关节的稳定和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③粉碎性骨折的骨片应妥善处理:游离的小骨片可以切除,与组织尚有联系的小骨片应予保留,有助于骨折愈合;大块骨片,即使已完全游离,也不能切除,以免造成骨缺损,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导致骨不连接。
2.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
原则上与开放性骨折处理类似,治疗目的是防止关节感染、恢复功能。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