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
发病率 |
多见(占2/3) |
少见(占1/3) |
病原菌 |
草绿色链球菌最多见 |
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 |
病理 |
①基本病理改变为心内膜赘生物形成 |
①基本病理改变为心内膜赘生物形成 |
特征 |
中毒症状轻,感染迁移少见 |
中毒症状明显,感染迁移多见 |
发热 |
几乎都有。驰张性低热,T<39℃ |
几乎都有。寒战高热 |
心脏杂音 |
80%~85%的患者有 |
80%~85%患者有,且杂音更易变化、新杂音 |
杵状指 |
多见 |
少见 |
Osler结 |
几乎仅发生在亚急性者 |
无 |
Roth点 |
多见 |
少见 |
Janeways结 |
罕见 |
多见 |
淤点 |
多见 |
少见 |
脾大 |
多见 |
少见 |
贫血 |
多见 |
少见 |
并发症 |
临床意义 |
常见于 |
心力衰竭 |
最常见并发症(占15—65%)。主要为瓣膜关闭不全所致,其中累及主动脉瓣(75%)、二尖瓣(50%)、三尖瓣(19%)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心肌脓肿 |
可发生在心肌任何部位,以主动脉瓣环处最多见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急性心梗 |
多为冠状动脉栓塞所致,以主动脉瓣感染时多见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化脓性心包炎 |
少见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细菌性动脉瘤 |
3%一5%。受累动脉为近端主动脉、脑、内脏、四肢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迁移性脓肿 |
多发生于肝、脾、骨髓、神经系统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神经系统 |
1/3受累。脑栓塞最多见(占其中1/2)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肾脏 |
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致病菌 |
抗微生物药物 |
疗程 |
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 |
对青霉素不过敏者首选青霉素 |
4周 |
对青霉素耐药的链球菌 |
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 |
4周 |
肠球菌 |
青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 |
4—6周 |
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
甲氧西林敏感——萘夫西林或苯唑西林+庆大霉素 |
4—6周 |
真菌 |
两性霉素B |
数月 |
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
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 ||
发病时间 |
瓣膜置换术后60天内 |
瓣膜置换术后60天以后 | |
致菌 |
表皮葡萄球菌(50%) |
链球菌(最常见,其中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 | |
培养 |
阳性 |
阳性 | |
起病情况 |
急性暴发性发病 |
亚急性表现为主 | |
病死率 |
40%~80% |
20%~40% | |
临床表现 |
赘生物形成、人工瓣膜破裂、发热 |
同左 |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