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豪
(复旦大学08级国际政治专业)
总结高三阶段自己以及周围同学填报志愿中的经验与得失,我认为高考填志愿就应该像中医诊疗一样,讲究 “望、闻、问、切”,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不应有所忽视。
望,就是要在整体上进行把握,从众多的高校中重点挑选与自身水平相当的若干所 (数量最好略大于志愿填报数),深入了解,并确定在各校想要填报的专业。与此同时, “望”的视野要宽,不要局限于上海,因为许多外地高校的学术水平一流,通常还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对地域差别不太介意的考生不妨一试。
闻,就是要主动向班主任老师、家长沟通自己的初步意愿,积极听取他们对自己看法的意见,并且在认真考虑综合后,对先前的志愿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做可以让他人及时了解自身的情况,避免家长、老师对自己志愿填报的担忧,消除高考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由于填报志愿时各方面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问,最重要的,就是针对自身的疑惑,对所填院校及专业情况进行有目的的了解,让自己 “明明白白”填志愿;同时,还要不断反问自己是否真正满意所填的院校及专业,告诉自己所填的都是自己经过慎重考虑后的结果,以免留下后悔和遗憾。另外,对于特别想上名校且进一个具有较好就业前景的专业,但在成绩上又略有欠缺的考生,我在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小小的建议,仅供参考:鉴于大部分高校都有转专业政策,考生可在详细了解的前提下,填报分数相对较低的专业,并在高校学习期间谋求转专业的机会。
切,就意味着到了正式填报的时候了,相信大家如果经过前几个步骤,一定能做到胸有成竹,从容地跨国志愿填报这道 “坎”。
最后,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提醒大家切忌盲目跟风,一定要在自身实际这个大前提下开展这项工作。祝大家的志愿填报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专家点评
小王同学借用中医 “四诊法”的概念,传授了很具操作性的方法与技巧,给我们以下几点思考。
1、 “望”要眼界宽一点。清朝诗人赵翼说: “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不要自我局限于上海的30几所高校,也不要只限于长三角高校,应该有出去闯一闯的想法。当然,是否选择外地高校,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综合考量后再作决断。
2、 “ 闻”要来源多一点。填志愿有时候有点像买股票, “大盘”、 “板块”固然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个股的 “基本面”才是决定因素。因此,固然要看 “天”,但最关键的还要了解自己。上海经济年鉴社主编张兆安接受本报专访时也指出,不能只盯着上海产业版图上的那几个 “朝阳产业”、 “热门专业”,而应该把自己的志向、优势考虑在内。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说不出自己喜欢什么、有什么优势,因此,就要 “借脑”,问问父母、问问老师。
3、 “问”要了解深一点。考生当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了解所有的学校、专业,但对填在自己志愿表上的所有专业一定要深入了解,最怕仅看一个名字就 “爱你没商量”,这样很有可能到大学后发现 “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总之,信息充分才能实现明智选择。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