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农科教推一体化优势,全面推进三农服务。
一、依托农科院,强化科研应用研究,促进科研助农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建院基础是农科院,并以此为支撑开展农业科研,特别突出品种引选、技术集成和平台支撑。近3年,每年科研经费总量都在1000万元以上。
一是构建完备的创新团队体系,为品种引选提供支撑。建有两系杂交稻选育等14支科技创新团队,为品种引进、选育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自主选育水稻Y两优689、温814、温恢845;玉米金玉甜1号、金玉甜2号;番茄瓯秀806;花椰菜瓯雪60天、新花80天、成功120天等15个国家或省审定的品种。引进推广品种如蓝莓、油橄榄等10余个品种,其中蓝莓在温州推广面积占总生产面积80%以上。据统计,2010至2012年花椰菜品种在浙江、重庆、四川等地累计推广22.9万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06亿元。
二是构建协同的技术集成服务体系,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支撑。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针对农业企业生产困难,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先后与瑞安华盛水产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如曾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项目、2011年完成的《鳀鱼、毛虾海上综合加工技术开发及装备选优》项目破解了海产品加工企业海上综合加工技术难题。
三是构建有力的平台体系,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非常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强化三农的科研支撑。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建立国家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等10多个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建立浙江现代农业中小企业研究基地、温州市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已有20余份调研报告或政策建议获省、市领导批示,为永嘉、平阳等10多个乡镇做了乡村建设规划。
二、成立温州农民学院,强化农民培训,促进教育强农
为解决农民培训资源分散、培训规模较小、培训效果低下等“低小散”难题,温州市政府依托该校农科教一体办学资源,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设立温州农民学院。学院注重学以致用,创新实施项目菜单、课证融合、训以致创,真正促进教育强农。
一是实施项目菜单,强化农民培训的针对性。为解决过去农民培训“老面孔”问题,学院实施了项目菜单管理,设置杨梅种植、奶牛养殖等200多项实用性强的培训“菜单”,学员可根据自身和实际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实施课证融合,强化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培训与职业考证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对接,学员学习后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考试。如退役士兵学员培训后,由学院统一组织参加职业技能考证,90%以上获得职业资格证,85%以上顺利就业。
三是实施训以致创,强化农民创业的自主性。依托该学院浙江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平台,致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创业人才。近年来,每年帮助农村青年创业20个。同时开展家庭农场主培养、农民网店培训,学院农业创业教育研究成果被评为2013年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三、成立农业流动医院,强化技术推广服务,促进推广富农
为破解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难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创立农业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农业流动医院。流动医院下设5个流动分院(动物、作物、蔬菜、园林、农业企业诊断流动分院)和1个综合门诊部。流动医院通过开展流动服务、技术诊断、典型示范,对促进农技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是开展农业流动服务,推动农技服务重心下移。坚持“哪里有农业困难,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以“品种+适用技术+安全生产模式+培训”的多学科、一站式综合服务为模式,推动农业技术服务到山头、到田头、到门口。
二是开展技术诊断,推动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难题。重点围绕水稻、番茄、花椰菜、杨梅等10多个产业开展“点对点”的技术诊断服务,着力解决农业产业中重大病虫害、疫病难题。如针对国内大棚番茄暴发大规模黄化曲叶病疫情,构建一套“50目防虫网覆盖+黄板预警+适时用药”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该项技术在省内累计推广应用24.75万亩,获得2011—201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和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三是开展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该学院与温州7个县(市、区)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等工作。近3年,在温州各县(市、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综合示范基地近30个,年均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0万亩;涌现出了种粮大户年亩产“两吨粮食,万元利润”、山地生态蓝莓亩利润5万元的致富典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