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中旬,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传来喜讯,宁大信息学院选派的35支参赛队在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1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跟信息学院多方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密不可分,该体系的构建强化了电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类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电子信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主、兼顾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模块+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类课程体系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系统设计实践、电子系统设计实践、综合电子系统设计实践等。解决本科层次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养培养的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职业素养的融合培养,缩短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电子信息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
二是推行“项目驱动”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面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学科竞赛培训、学生课外科技等课内外的科研实践活动中,项目为导向贯穿始终,形成目标牵引、过程渐进的互动方式,解决“单一实验与最终目标”脱节,“教”与“学”难以互动的问题。如:数字系统设计中的等精度频率计、DDS信号发生器;电子系统设计实践中的带通功率放大器、红外遥控器等;综合电子系统设计中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函数信号发生器等。
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良性互动,开展“虚拟企业”校内毕业综合实践活动,缩短人才供需距离。引进电子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工程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在确保电类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结构教学完整性的基础上,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专业职业技能,缩短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距离。自2009年起先后与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信息技术企业联合成立实践基地,并与德州仪器、微软等企业联合成立实验室或技术学院,创新校内“虚拟企业”形式的毕业综合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商务能力、工程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合作与工程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