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头 干头 赚头——我区职业教育助力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效应观察
来源:优易学  2013-8-6 9:26:54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2012年,我区在圆满完成3年职教攻坚任务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近年来,围绕全区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升级,我区职业教育紧紧抓住“职教园区对接产业园区,学校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服务。     那么,我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契合度有多高?职业教育到底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哪些好处?带着这一系列问题,7月22-24日,记者深入柳州、桂林等地职业院校,进行细致的采访和探究。     关键词 就业     数据 97%     学业行业同频共振 学生就业有盼头     镜头     7月22日,时值暑假,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数控技术3班的学生唐依没有闲着,利用假期的时间,唐依与同班同学一起在车间里紧张地加工某一企业的零部件。     对于唐依而言,这些产品的评定分数相比以往有些特别,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分数:0分或是100分。     唐依告诉记者,加工零部件是顶岗实习中的一个环节,由于所加工是今后企业直接投入使用的产品,因此这一项“真刀真枪”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     纵深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这是不少职业学校的典型做法:一方面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压力之下增强岗位责任感,又能够“零距离”对接企业的生产,真正掌握企业的生产技能。     “我们把企业的元素都放在学校里头,不仅引入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零部件、产品标准都是企业的,把我们的学生当做‘准员工’来培养,一旦当他们进入企业工作后,可为企业节省不少培训时间和成本。”该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孟老师介绍到。     “关起门来办学肯定不行,一定要结合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该校的负责人表示,学校建校之初是一所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但随着柳州市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学校也在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从2001年起该校便相应设置工科类专业,并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目前,该校70%都是工科类专业,其中汽车、机械类学生占了该校在校生近一半。     该校主动适应产业变化,这并非个例。随着柳州市的产业发展长驱疾进,企业对于技术人才需求也在急速增加,该市职业教育纷纷把眼光瞄准这种变化和需求,并迅速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汽车制造、营销、维修等专业群,为柳州发展提供高素质产业大军。     全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柳州市共有技术工人17.9万人,半数以上毕业于柳州市各所职业院校,而在该市新增的10万产业工人中,有近7万人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达到了65%左右。     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2007年以来我区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各地职业院校累计培养了120多万名合格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尤其在广西就业的比例由45%提高到75%,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由劳务输出型向服务当地产业型转变。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数据 1000家     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共同发展有干头     镜头     7月23日晚上8时,朦胧的夜色下,方圆两平方公里的漓江水域上,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正在上演。几百名身着壮族服饰的少女在水边缓缓前行,身上的银络形成一道闪亮的光线,逶迤在江面上……     16岁的青海西宁姑娘贾慧是这些少女演员中的一员。因家庭经济不宽裕而放弃就读艺校的她,在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延续着自己儿时的舞蹈梦。     纵深     贾慧和她的同学们在校就读期间,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她们白天在校内学习专业课、文化课,晚上则会参加企业的舞蹈演出,每月还能从演出中获取上千元报酬。     该校以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为演出提供学生演员,而演出企业则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费用。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解决了求学费用问题,更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从2003年开演至今,《印象·刘三姐》已演出3300多场次,票房收入超12亿多元。     像这样校企合作共赢的例子,在工科类院校中特别突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教师邓其贵,与一家公司联合研发了专利技术“汽车仪表指针自动压制系统”设备。自2011年11月,在生产车间投入运行以来,该设备已经安装了超过30万块的仪表盘,并将仪表盘的安装报废率由原来的15%以下降到了现在的几乎为零,为企业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0万元以上。记者了解到,2010年以来,该校师生在承接或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开发或设备改造项目过程中,已为企业进行技改项目164项,研发新产品128件,获得专利30项。     校企合作,双方通过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教学、生产、技术攻关等环节,不仅为学院培养和打造了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教师和技术能手,也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提升了企业适应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能力。     全景     记者从我区教育部门了解到,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我区对应柳州市工业基地发展地位、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已重点规划建设了柳州市、北部湾、南宁市、崇左市等4个职教园区。此外,我区也在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主体联合成立行业型或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截至目前,我区已成立了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等21个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单位近1000家。     关键词 培训     数据 200多万人次     教学培训俯身贴地 村民生意有赚头     镜头     进入假日,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旅游旺季。村民们在自己家里热情地接待旅客,每家人都有拿手的好菜吸引客人。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原来这里不少村民都去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旅游职业中心学校学习。     纵深     作为一座旅游名城,桂林市吸引了不少境外游客前来游山玩水,得益于此的还有周边县的不少村庄。伴着这股旅游热潮,大寨村的村民们也办起了农家乐,这也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尽管近年来游客不断增长,村民们却犯难:“生意好是好,但突破不大,一是菜品的卖相不好,档次低花样少,变来变去还是村里那几招;二是语言不通,境外游客对风俗民情不够了解,无法口口相传,影响到了生意的后续发展。”     今年年初,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组织下,该村20位村民来到该校参加3天免费的专业培训,学习了客房标准化管理、礼仪接待、中西餐烹饪等。学校还结合当地实际为村民分析了市场需求和客源特点,针对服务、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展开了现场演示和指导。     短期的培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村民们回到村里后,自家农家乐推出的菜品越来越多新花样,吸引了更多境外游客前来。     在桂林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不少职业院校俯身贴地地迎合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帮扶农村的好路子。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每年为演出培训200多名农民、渔民演员,使他们熟悉和掌握了大型实景演出的技巧,在促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演员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经济现状,推动当地劳动力转移,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出经济效益。     全景     据了解,利用职业学校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近年来桂林市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初、高中学生的“绿证培训”和农民技术骨干培训达50多万人次。而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区中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年均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等超过200多万人次,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相关资料     《广西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目标:     1  到2015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87万人和38万人以上;     2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职业教育促进扶贫开发的能力明显提升;     3 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 优质资源明显增加,建成115所示范特色职业院校和3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5 基本形成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同步制度;     6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促进就业和“富民”能力明显增强。     读中职在广西享受哪些资助政策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对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     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中职学生。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的资金投入由每年10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奖励名额由每年5000名提高到10000名。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