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今年2月初教育部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显示,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下降约15%,2013年,或许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通过创新理念,完善机制,拓展服务平台,力求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一、组织保障,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定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列入学校工作要点之一。学校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形成了“学校统筹、部门负责、院系落实、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
二、多管齐下,构建就业渠道“多平台”。为切实帮助学生就业,招生就业处开设多种渠道为师院学子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保证他们及时获得就业信息。针对不同的群体,还制定了不同的相关政策。招聘会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平台之一。今年以来,招生就业处联合市相关职能部门举办4场大型招聘会和企业宣讲会20多场,力求提供多层次、多专业、多类别岗位,尽心尽力为毕业生服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就业工作的另一重要举措。学校通过完善校就业创业网,结合微博、人人、短信和QQ群等多个网络平台,力求让毕业生第一时间了解就业政策和掌握就业信息。截止目前,网站会员企业有1400多个,就业信息发布了2151条。学校还免费包车组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参加浙江省“寒门学子”招聘会,划拨“帮扶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经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女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和主观不愿就业的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就业帮助方案,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扶持鼓励,完善自主创业“一体化”。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平台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学校推进就业工作的一大特色。自去年以来,招生就业处就开始着手建立“创业一体化”体系。“创业一体化”体系旨在打通校内选拔机制,为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校科研立项、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等载体,广泛选拔出一批有理想、有激情、有能力的高素质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园,提高创业孵化率。如今,在创业园内共有13家创业团队正在运营,其中7家已经成为正式注册挂牌公司。近五年来累计有50多个创业团队、300多名创业人员入驻过创业园,仅在今年4月份就有3家公司正式注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