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来源:优易学  2013-7-11 0:50:28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一、现状及趋势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1.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所构成的“天地合一”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继续升级扩容,目前,已建成基于DWDM/SDH技术、容量达40G、总长约2万公里的高速传输网,使CERNET通信基础条件获得重大改善。CERNET主干网速率达到2.5G、地区网速率达到155M,主干网络已通达全国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已有100多所高校以100—1000M的速率接入CERNET。CERNET接入单位超过1200个,连网主机数超过200万,用户数量达到近1200万人,IP地址数量超过600万,主干网带宽和路由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目前,CERNET正在争取“211”二期项目、中国教育科研网格项目(ChinaGrid)、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项目(CNGI)的立项建设。  2003年1月17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教育多媒体传输平台改造工程项目”通过验收。中国教育电视台经过数字化改造,建成了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具备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5套IP广播的能力。学校的多媒体课程可通过CERNET传送到中国教育电视台,而后通过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进行广播。目前,该平台正在播送5套教育电视节目、22套IP节目、3套VBI节目和2套语音节目,内容涉及教育政务信息、西部扶贫教育信息、中央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卫星英语课堂、农广校节目、以及军队士官远程教育等各种信息,接收人数超过200万人。  2. 高校校园网建设  截至2002年底,教育部批准的66所网络学院试点高校和电大系统分别投资了14多亿元用于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各试点网络教育学院加强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和卫星直播教室建设,促进了各试点院校和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全国共有800余所高校的校园网通过CERNET网与国际、国内互联;70%左右的高校建设了各种规模的校园网;15%的高校校园网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连接了校园内主要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办公楼,网络多媒体教室等。许多高校宽带网络已经连到学生宿舍和教师家庭。  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是2001年11月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的国债项目,旨在建设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2所高校校园网和11个省会城市城域网,并实现和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链接。该项目2002年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目前已进入集中采购设备的合同签订和供货阶段。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升西部高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和应用水平。  3.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02年,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实施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工程”项目全面启动。该项目一期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贫困县,建设了5000个远程教育教学示范点;培训了5000名一线教师和技术维护人员;启动了一个专门服务于本项目的IP频道,并投入运转。2003年3月对该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结果表明:一期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受到了当地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欢迎,提供了政府推进缩小“数字化鸿沟”的成功案例。目前,二期教育示范点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2001年2月启动的西部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师资培训项目,为西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所学校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59所乡镇初中学校建立农村计算机信息站。2002年10月中旬,90所学校所有设备安装到位、运行正常。该项目提高了师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展面向周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为农村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截至2002年底,全国中小学约拥有计算机584万台,平均每35人一台。全国中小学建立校园网和局域网约26000个。  4. 职业与成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截止2002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配备64.7万台计算机;60%以上的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和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和实习场所;5625所中等职业学校建成了不同层次的校园网,约占同类学校总数的31.6%,比2000年增长了16.5个百分点。其中,半数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实现了与CERNET或CHINET的联接。  (二)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加大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成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在继续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现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重在建设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库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集中优秀基础和职成教育资源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已分别于2003年5月和7月开通运行。整合现有师范教育资源,建设统一平台的“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项目也于2003年7月开始启动。  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继续进行。“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自2001年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2年又启动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三个数字博物馆项目。至此,已批复立项建设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共18个,学科涵盖地质、考古、船舶、医药、美术、人文、建筑等多个领域。同时,该项目还构建了大学数字博物馆软件平台,提出了大学数字博物馆技术规范,依托CERNET建立了相互连接的信息服务平台,一个资源丰富、信息共享的知识宝库正在形成。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速度加快  全国已有1.26万所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占同类学校总数的92.15%;1.13万所大中城市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占同类学校总数的65.32%;4.42万所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占全国小学总数的10.32%。全国共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91个,实验学校1000所,正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取得了一定进展。每年有近4000万中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缺点,注重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高等学校已开设13种信息技术相关专业,1471个本科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的13%;举办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校共398所;批准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2002年招收本科生12000人,第二学位3100人;工程硕士2900人;多数高校已开设计算机必修课和选修课,累积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591万人次。组织实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计划,授权97所普通高校建立培训中心,培训骨干教师1万多人。  到2002年底,98.5%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信息技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达1400所,占同类学校总数的8%;近500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占同类学校总数的近30%。2002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达150万人。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加强了对电工、电子、电气等13个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改造。  (四)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制定和推广深入开展  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环节。2002年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V1.0版》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着重对远程教育课件资源的制作和接口做了规定。另有10项拟发布的国家标准目前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在继续制定标准的同时,2002年开始了标准测试实验室建设和测试认证系统平台开发工作。2002年,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成绩显著,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肯定。2002年12月11日,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基础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函批复成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规定该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及远程教育应用技术的标准化,统一领导教育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该标委会已经制定和发布了13项现代远程教育标准。  (五)重大应用成效显著  1. 网络教育东西部合作和资源共享  为解决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教育部2001年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天地网结合”项目,由30多所高校承担。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结合网络教育的实际需求,初步建立起依托CERNET和卫星教育多媒体传输平台的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为加快东西部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合作,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于2002年9月起开始实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联合办学示范工程,已提供34门互选课程,有3475名学生参与,选课达6855门次。三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还向西部地区高校免费输送网络教育资源。目前已向宁夏大学、新疆大学赠送了卫星接收设备和34门多媒体课程资源,还将和青海大学等8所大学进一步建立联合办学的示范,为西部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自1999年起教育部共批准66所网络教育学院试点高校,并在中央电大开展高等网络学历教育试点。截止2002年底,累计注册学生150多万,累计毕业和结业3万多人,90%以上是在职人员。招生层次包括高起本、高起专、专升本和硕士研究生。  据不完全统计,试点高校已开设77种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一些试点院校已经或开始面向行业、企业、地方开展继续教育、岗位培训。66所试点高校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27个校外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2. 高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截至2003年8月,共建设了21个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分布在数理、化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与材料等领域。已掌握网上合作研究平台运行中的关键技术,为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建立了一批比较完善的网上研究专业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建设单位间专业科学数据的共享;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争取国家高层次、高级别项目方面初见成效,部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973、863、攀登计划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3.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研制完成了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运行稳定、界面友好的网上录取系统。2002年高考录取期间,应用到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海、山东、广东、广西采用自行研制的系统,但提供系统接口)的招生部门和所有普通高校。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实现了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部分实现了远程异地录取,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全面进入电子化档案流转的信息时代。  4. 教育视频会议系统  该项目2002年10月开始全面建设,主要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网络资源,建设覆盖全国所有部属高校、省级教育厅、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的视频会议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会议开支。  目前,已完成教育部会议中心建设,并开通部属高校、省级教育厅、计划单列市教育局共100多个单位。该系统2003年5月已投入使用,正在不断调试和完善功能。  5. 基础教育“空中课堂”  2003年4月,为满足非典期间停课在家的中小学生学习的需要,教育部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开设了由电视教学、广播教学、网络教学组成的“空中课堂”。学生在家里通过广播、电视学习新课程,通过网上“课堂在线”请老师解答疑难问题。2003年4月—7月,“空中课堂”共播出电视教学节目1115节,广播教学节目100余节,参与教师近1200人次;网上“课堂在线”点击次数达6.7亿次,在线答疑630万道题,参与教师31.8万次。“空中课堂”在“非典”时期为稳定教育秩序,保障学生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6. 教育政务信息化  2002年7月,实现教育部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的网上信息交换。2003年6月实现《明传电报》和《教育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