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私人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民族、民间美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城市、社区村庄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四、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的过程中,应完整把握《标准》的基本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体系,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基础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同时,在遵从《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教材编写的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 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并非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丰富经验、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 美术教材包括教科书、画册图片、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计算机软件等。美术教科书是美术教材的主体部分。 1.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要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阶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确保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标准》的要求相吻合。 (2)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思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3)教科书内容的组织要综合考虑美术知识与教育功能的关系,将课程内容有机而巧妙地融入每个课题或学习单元。要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一、二学段的教科书偏重趣味性,注重活动过程设计;三、四学段的教科书要关注知识性,注重实践和审美探究。 (4)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美术,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理解多元文化现象。 (5)教科书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科书。应使教科书的内容具有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2.美术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1)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教材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2)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求等。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3)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做到图片精美,文字准确、生动,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此外,要积极开发各种美术教材,如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美术教师用书等。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出版部门,也可以根据地方的特点和实际,编写地方和校本教材。 附录:名词术语解释 文化 自从1871年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泰勒提出"文化"的定义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其定义至今有近200多种之多。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狭义的文化,专指包括语言、文学和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审美 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 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外延和内涵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现代设计 近代产业社会的产物。以制作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为目的,以材料、构造、功能为基础,考虑美与和谐的因素,归纳为物品的形态或形式的总体计划。"设计"一词包含意匠、设计、计划、制造的含义。在现实场合中,可以侧重上述四个含义中的某一含义。现代设计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类。常见是从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的分类,一般可以分为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美术创作 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物质材料,采用一定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 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史 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批评 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情境 是指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因此,只有把美术放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加深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认识美术作品在历史和文化上所起的独特作用,尊重与理解不同门类、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美术。 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美术语言 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要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 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 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 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 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素养 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