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查阅和搜集美术资料的多种方式和途径。 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评价建议 乐于了解中外美术的成就,并特别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 用常用的美术术语,表达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感受。 运用2种以上查阅美术资料的方法。 知道至少4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2位)及其代表作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小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进行策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活动建议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 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与之相关的设计、创作、表演和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评价建议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策划研究课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研究方案,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尝试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积极开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表演与展示。 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体会。 第四学段(7-9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思想。 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和结构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素描、中国画、色彩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漫画、卡通和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评价建议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锋、侧锋等中国画的基本笔法,进行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联想等练习。 对材料(竹木、纤维、陶泥、金属等)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练习。 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与方法,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多种设计制作活动,如封面、招贴画、包装装潢、服装、灯具、桌椅等设计。 学习图案和平面构成知识,用计算机或其他方法,进行图案、平面构成练习。 评价建议 了解设计的门类和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设计与人的关系。 具有初步的装饰色彩知识,并加以适当的运用。 了解图案的用途和类别,并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和绘制。 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或集体的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用途以及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主要美术流派,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欣赏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作品。 通过观摩、谈论等方式,学习书法、篆刻的基本知识,欣赏书法、篆刻作品。 欣赏中外现代广告等设计艺术作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作品,分析其创意和形式。 通过观摩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演示和介绍等方式,欣赏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和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如泥塑、陶瓷、漆器、编织、刺绣、印染、皮影等)。 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和环境艺术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和环境,进行评述,体会建筑、环境艺术(如民居、园林、广场、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关系,认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通过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美术展览的方式。 通过模拟等学习活动,了解和讨论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 评价建议 在关注和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体现较高的审美品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美术的文化价值,尊重人类文化遗产。 运用适当的欣赏方法(描述、比较、分析、解释、评价等)欣赏美术作品,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5位以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用美术术语描述自然美,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和分析社会上的美术现象。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初中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的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海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表演。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开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 评价建议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表演与展示。 以美术、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分析。教师不要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在完善接受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8. 教师应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