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两基”攻坚办2005年工作总结与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第1期
来源:优易学 2013-7-11 0:48:06 【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2005年是“两基”攻坚计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领导下,国家“两基”攻坚办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协调中央有关部门,会同各地“两基”攻坚办,狠抓落实,狠抓管理。总体上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各相关省的“两基”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2005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1、研究协调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加强宏观指导。 2005年,随着“寄宿制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各地逐渐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中央专项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县,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很多省份的相关部门在工程的设计、勘查、招投标、监理等环节中收取了数目不小的建设收费等几方面。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陈至立国务委员多次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并指示各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原则意见,加强对“寄宿制工程”实施工作的指导。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门经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后,就有关问题形成统一意见,并报请国务院同意,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4号)形式印发。文件就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工程、减免工程建设收费、切实做好前期工作、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和加强监督检查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文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考虑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性,考虑“寄宿制工程”的特殊性,将能免的费用全部减免,使专项资金真正用在建设上,用在孩子身上,发挥最大效益,把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国办发〔2005〕44号文件印发后,各地高度重视,认真贯彻,积极落实,多数省份相继转发或公布了国办文件,部分省份还结合实际,出台了本地“寄宿制工程”建设收费减免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底,内蒙古等14个省份的3383所项目学校,累计减免“寄宿制工程”建设收费19327.07万元,减免幅度(减免额占应缴额的比例,下同)为64.5%,减免额占工程总造价的4.6%。 2、协调组织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 为总结、检查西部各省(区、市)“两基”攻坚工作进展情况,交流“两基”攻坚工作经验,进一步研究解决“两基”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8月15日至16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组织召开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温家宝总理对对这次会议的召开专门作了重要批示,指出“两基”攻坚是一件大事,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与会全体代表考察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和察哈尔右翼中旗的6所寄宿制学校。国家“两基”攻坚办负责协调组织了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并组织制作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汇报专题片和《阳光西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巡礼》展览。 会后,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四川、西藏、广西、宁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召开了“两基”攻坚会议,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精神和陈至立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国家“两基”攻坚办主任陈小娅同志出席了新疆和四川的“两基”攻坚现场会,并实地考察了两省(区)的“两基”攻坚工作。 3、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工程管理。 一是印发《关于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进度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提前做好土建工程实施的前期工作,如地质勘探、图纸设计、施工队伍招投标、办理施工许可等,为土建项目建设赢得有效时间;加强部门协调,确保专项资金及时到位,从快从速审批项目;强化责任,将土建工程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逐级签订责任状;建立行之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检查机制。 二是建立“寄宿制工程”双月报表制度。要求各地每两个月填报一次“寄宿制工程”进展情况,我办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发现问题,推动工作。 三是实行“寄宿制工程”进度问责制度。从7月份开始,对双月报表显示“寄宿制工程”进度排名后三位的中西部省份“两基”攻坚办主任进行问责,责成其按工程项目逐一说明进度缓慢的具体原因,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明确承诺。 四是建立竣工报告制度。要求凡竣工交付使用的“寄宿制工程”项目学校,统一填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土建项目学校竣工情况统计表》,报国家“两基”攻坚办备案。国家“两基”攻坚办将报表与已批复规划、年度计划和双月报表进行核对、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变动、异动,掌握真实竣工情况。 五是实行“寄宿制工程”永久性标牌制度。要求凡使用“寄宿制工程”中央专项资金建设的土建项目,要在单体建筑物正面墙体醒目位置设置永久性标牌。 六是建立信息员制度。为及时准确掌握各地“两基”攻坚和“寄宿制工程”进展情况,促进信息交流,建立了信息员制度。制定印发了《国家“两基”攻坚工作信息员管理暂行办法》,在953个“寄宿制工程”项目县设立信息员,要求他们及时提供本地“两基”攻坚工作信息。 4、加强监督检查,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2005年10月,国家“两基”攻坚办为进一步加强对各地监督检查工作的督促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促进工作,对检查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要求各省根据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提出的要求,结合省内实际,组织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纪检监察、审计、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对“寄宿制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自查。 国家“两基”攻坚办明确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检查工作。各省“两基”攻坚办主任要亲自带队,深入到工程实施的最基层,直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情况。严禁将检查工作层层下放。检查结束后,要以省“两基”攻坚办名义形成书面报告报国家“两基”攻坚办。 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对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广西、安徽、江西、海南等8个省份2005年“寄宿制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了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县和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学校。检查组听取了各省“两基”攻坚领导小组的汇报,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实地检查了青海贵南县、化隆县、甘肃永靖县、贵州水城县、六枝特区、黄果树管委会、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广西马山县、忻城县、海南陵水县、安徽阜南县、利辛县、岳西县、江西鄱阳县和余干县等15个县(区、管委会)的74所学校,并在检查后分别向有关县、省有关部门反馈了检查意见。 5、落实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及早下达中央资金。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国家“两基”攻坚办密切配合三部委,组织专家,及早审核2005年中央资金项目建议方案。经过共同努力,国家三部委在6月底前批复下达了各地2005年“寄宿制工程”项目计划,下达中央专项资金30亿元。批复建设项目学校2529所,建设校舍面积456.3万平方米,这些项目完成后,预计当年可新增在校生59.8万人,新增寄宿生67.6万人。 11月,为进一步加快工程进度,为工程建设争取有效建设时间,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编报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建议方案的通知》,下达2006年“寄宿制工程”中央专项资金控制额度,提前部署2006年“寄宿制工程”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建议方案的编报工作。 6、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按照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上公布了2005年“寄宿制工程”项目概况信息。各省市区对所辖项目县的项目概况信息在地方主要媒体进行了公布,各项目县也通过当地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项目学校概况信息进行了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配合相关媒体加大了“两基”攻坚的宣传报道力度。9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众志成城度关山——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述评》;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站对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和国办发[2005]44号文件进行了报道。 二、“两基”攻坚计划实施的初步成效 1、西部“两基”攻坚步伐明显加快。在2004年84个县级单位实现“两基”的基础上,2005年,西部地区又有91个县(市、区、团场)通过了省级评估验收,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团场全部实现“两基”并通过了国家评估验收,西部实现“两基”的县级单位数达到914个,占到西部全部县级单位的85%。 2、“寄宿制工程”取得明显进展。2004、2005年两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累计批复“寄宿制工程”项目学校4852所,占总体规划的62.8%;批复建设校舍面积921万平方米,预算投资59.4亿元,分别占总体规划的66.7%和66.4%。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在校生118.7万人,新增寄宿生135.1万人。截止到2005年10月底,批复的项目学校已开工4193所,占批复数的86.4%。 3、“两免一补”政策在西部地区得到广泛落实。2004年,中央财政扩大了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助范围,2005年这一政策又扩大到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覆盖的中小学生人数增加到3000万人,其中相当部分为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西部各省(区、市)2004、2005年两年共筹措“一免一补”经费约27.6亿元,受益学生2300万人次。“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大大缓解了贫困学生入学难的矛盾,为实现“两基”攻坚目标提供了保障。 4、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展顺利,为攻坚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开辟了有效的途径。2005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2005年年底,工程已完成2/3建设任务,在中西部农村学校共建成96600余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40000余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25000多个计算机教室。工程的实施,向农村小学教学点约340万农村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解决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基本满足农村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