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编者注:王登记同志,榆林市市长),完不成任务我找他们,话带不到,我找你。我很清楚,这项工作光靠搞教育工作的同志是拿不下来的,必须聚全市、全县的力量,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就像宁强这样做,我们一定能够完成目标任务。我这里强调一把工程,我觉得只要一把手重视,上午我讲了,老大难问题,老大一抓就不难。所以只要一把手亲自抓,亲自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够完成。我在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细节是成功的关键,希望大家把工作做细。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能不能按期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一把手”的工作力度。已经达标的市、县的实践表明,只要“一把手”真正重视,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亲自过问,亲自检查督促,亲自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如期完成。如果明年末不能实现“两基”攻坚的预期目标,省里要对市、县实行“问责制”。 三、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多方努力,增加投入。 刚才市、县的负责同志在发言中讲到,投入不足是影响陕西“两基”攻坚的大问题。实事求是地讲,未达标的9个县,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基础长期比较薄弱,完成“两基”攻坚确实有相当大困难。如何解决资金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商量。这里,我提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也就是必须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用好中省的钱。就是市、县政府要管好用好中央和省上安排的“两基”攻坚专项资金,精打细算,节约使用。坚持专款专用,决不截留挪用。一旦挪用我就要坚决查办。希望同志们一定注意,咱们感情归感情,工作归工作。我们希望教育部能看到我们的困难,还会给我们更多的支持。当然,省本级财政也会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二是拿足自己的钱。就是市、县政府都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两基”攻坚专项资金。商洛、安康、汉中都很困难,他们能做到的,希望榆林也能做到。榆林目前来讲还很困难,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南部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我今年专门走了一下,困难超出我的想象。这些地方缺乏基本的自然耕作条件,年降水量只有300—400毫米。但是,就榆林这五个县来讲,还有一个拿足自己资金的问题。因为,吴堡、佳县的财政甚至比子洲、清涧还要困难,你们五个兄弟县要比一比,看谁在教育上立个头功,谁更积极主动一点。刚才刘市长表了态,市里两年拿2000万,我这里就不算细账了。清涧的马县长发言里说,他们县总的“两基”攻坚需要6200多万元资金,中、省寄宿制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还有4000多万元缺口,“两基”攻坚还有一些钱是要给的,县上再凑2000万元,这对县上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请县上勒紧裤腰带。可能还有缺口,所以,我要求朱静芝、胡致本同志今冬明春专门到清涧和另外特别困难的县去现场办公,同榆林市的主要领导交换意见,看看这本账实了没有,缺口在哪?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好。咱们现在说话决不能马虎,如果到今年后期还有缺口,明年怎么验收?我请静芝同志帮我算一笔帐,资金问题要落实。“两基”攻坚的钱,大头是中、省拿的,该自己拿的一定要落实,不能留有缺口。 三是广纳社会的钱。我刚才肯定了宁强的做法。广纳社会的钱,意义不仅在钱本身,而在于对全体人民重视教育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明白重视教育的意义。作为榆林来讲,广纳社会的钱还可以多做一点文章,千方百计调动社会各界投入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努力做好社会捐赠资金的安排使用和监督管理。我过去在沿海工作时间比较长,和国际资本企业家打交道多,来了以后,有些人跟来捐了一些教育资金,但是,他们向我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咱们接受捐赠的方法不科学,不是公开的、有方案地向社会募集,我们就会搞一些政府领导带头捐一些钱。这些钱怎么使用的,用到哪里,谁捐了多少,都应该让媒体公开。美国的哈佛大学每年要筹26亿美元,他们是怎么筹的,他们有一套公开的筹资方法。沿海有些省比我们有钱,但在广纳社会资金上很有办法,比我们要多几十倍。他们在广纳社会资金的管理上有一套办法,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使用的情况要向捐献人通报。所以,我们在吸纳社会资金时,要有一套更有利于吸纳资金的方法,要了解那些愿意捐钱给教育的人的思考。比如民营资本家,他们要回报社会,要让社会知道他的光彩行为。国外的捐资者最担心他们的钱被挪用了,被用到其他地方去了。我们如何保证这笔钱能用在刀刃上,用到他所希望的事业上去,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最近同几个捐助者交流,他们说,义务教育我们不拿钱,这是公共财政的责任,而那些贫困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可以资助。现在持有这样观点的企业家和海外捐资者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想一想用什么样的项目名义得到更多的钱。也请建胜同志考虑一下,现在全省固定资产增速最快的,每年增速在70%--100%的就是榆林。所以,榆林北部的神华、长庆、华能等驻榆林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否也可以反哺一下榆林的教育呢?也为榆林教育的发展献一点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就会充满希望。 我这里举一个柞水县的例子,前不久我去了一趟柞水县。刚刚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柞水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去年全县工农业产总值只有1亿多元,地方财政收入也只有2000多万元,历史欠账很多,财政很困难。但是柞水县的主要领导近年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将一半以上的转移支付用于基础教育,同时推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吸收社会力量办学,发动干部群众、社会贤达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活动,实现了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步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这“三个增长”,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顺利通过了“两基”验收。希望各地学习借鉴柞水县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创造出更好的经验,尤其是希望榆林要给我们创造出更好的经验。 第二,部门协作,形成合力。 “两基”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部门的协作尤为重要。计划、财政、国土、建设、工商、公安等部门,都要立足本职,主动地配合沟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全局出发,主动服务和服从于全局工作的需要。凡是部门之间能够协商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互相推诿、扯皮。如果哪个部门、哪个环节出现这样的问题,市县的主要负责同志要追究责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对你管理效益的考验,也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刚刚静芝同志反复讲了土地问题,我希望这不应该成为问题,我以省政府名义告诉大家,在这块土地的性质和使用程序上我们是非常明确的,不能把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当作产业来对待,通过收费得那一点钱,所以希望部门配合。国土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来完成应该依法办理的手续。 第三,加强监督,狠抓落实。 特别是在政府管理还比较薄弱的一些环节,领导的工作重心要下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学校具体检查工作,发现问题,现场督办解决。这既是老生常谈,也是GCD执政的基本经验。省政府要组织财政、审计、教育、监察,特别是教育督导团等部门,要加强对市县政府教育投入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加强各级对教育资金的使用监督,从而保证“两基”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 另外,我个人对教育有些思考,是初步的。我们这次主要研究的是基础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攻坚。最近我专门对整个教育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听了省委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常委们的意见,以及致本同志的意见,特别是与静芝同志听了好几次教育工作的汇报后,研究了一些问题。我觉得陕西抓“两基”攻坚其实是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保障入学,保障适龄儿童一个不落下的上完初中;二是完善设施,除了寄宿制工程建设,我们还有一个危房问题。全省还有300多万平方米危房,资金要20多亿,这不是一年能够完成的,但是我们不能没有一个目标;三是提高师资。我想就这三点补充些个人的想法,也便于大家研究“十一·五”规划的时候、省里的各个部门回去工作时参考。 第一个环节保障入学。保障入学的问题是我们减少辍学率、基本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根本标准。现在入学率比较高,但辍学率也比较高。我们正在研究,省统计局提出的国家统计局用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来考核我们,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还不是按完成率统计。要按完成率计算我们还要低,而辍学问题又是客观存在。我希望同志们头脑清晰。现在我们要不落下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在全国范围主要实施了“两免一补”,当然还有寄宿制工程等。此前,我们好几个部门对“两免一补”进行了调查,今天我们也看到了,两免的问题应该说基本做到了。因为第一免中央拿了,第二免绝大部分省里拿了。“两免一补”在“补”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不足或者缺陷。“补”本身就不是全部的意思,而从了解的情况看,各地补的标准差异很大,补的面也不一样。从全省来讲,补的面略微宽一点,而补的水平偏低的多。这样使真正非常困难、需要重点帮助的家庭困难的孩子不解燃眉之急。这个问题,我建议21个县的领导们再研究一下,也请财政厅小燕同志、教育厅的致本同志好好研究一下,“补”这两年再做的完善一些,哪里有好的经验再推广。我们50个国贫县,27个省级贫困县,年人均收入低于865元的有594万人口。其中,低于600元的是230多万,再往下说,“五保户”8万多,民政部门叫“不救不活”的家庭3至4万。统计偏差、丰歉年景、人群挪动因素等未考虑,还经常会有局部的灾,这儿滑坡啦、那儿大水冲啦,会增加几十万贫困人口。所以,大概就是有贫困人口600万。对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下的“补”,到底怎样做到不落拉下一个孩子,希望大家认真思考。我想,完善设施和提高师资对我们来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会是比较长的时间要做的事。但是保证入学的,今天就必须作,现在就必须全部达到基本要求,而且逐年提高比例。你们想想看,今天少一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明天社会就多一个废品。到2020年,我省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现在的这些人正该是社会栋梁的时候,是一个文盲,能说得过去吗?我们甘心吗?过了这段年龄,怎么让他们去接受教育?再去学基本的算术、语文这可能吗?所以这件事是最紧迫的,不能等一天,只争朝夕,保障入学。即便我们的学校还比较简陋、教师水平还比较低,但是也得先进去。所以这三个问题中我最着急的、揪心痛的、睡不着觉的就是孩子读书问题。不能说我自己经历好,但我在沿海工作的地方,我去的时候高中普及率比较低,在我走的时候高中普及率超过90%。如果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做到,怎样使我们自己三秦大地的孩子们能够跟沿海有一个基本平等的人权?GCD执政56年了,义务教育接受不了谁也说不过去。所以,任何理由不要讲,任何困难不要说,不能落下一个孩子。三十多年前,我在江西瑞金插队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到小学普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没有任何做不到的理由,必须保证做到。这是最最重要的。 第二个环节完善设施。一个是根据中央和省里的计划,做好寄宿制工程,第二个是危房改造。这方面我们欠账比较多,有案可查的就有几百万平方米,几十亿资金,这对陕西的任何一级政府都不是个小数目。我们希望中央部委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我们自己也要做出计划。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一种心态,就是有的同志说,咱们拖着等省市给我们拿钱,不给我们钱就摆着。从孤立的角度讲,可能会沾一点小便宜,但我说这种思想不足取,你那样做耽误的是你那个地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