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的通知
来源:优易学 2013-7-11 0:40:10 【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2005]5号)的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我司组织专家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制定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现印发给你们。 《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是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培训的基本依据,是组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估和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大纲的重要依据。请各地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附件: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二○○五年七月十四日 抄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成员单位、秘书处 附件: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 一、编制和使用说明 1.本大纲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编制。 2.本大纲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注重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教学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参考了国外开发的教育技术标准和我国教育技术组织研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的有益经验。 3.大纲的编制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把基于现有教学媒体环境的教学设计作为主要任务,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安排培训内容。在每一模块中,目标和任务是培训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建议和教学活动举例作为对基本要求的解释或补充。 4.在大纲指导下开展培训的过程,是教师体验和交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分析、总结、改进教师日常教学的过程。需要处理好在活动中体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重视中小学教师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强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挥,真正使学习过程成为帮助教师利用技术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促使其养成应用技术的习惯。 5.大纲规定培训总课时约为50学时。 二、培训目标 经过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学人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作用。 2.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 4.掌握媒体的特点,了解各类媒体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 5.学会运用技术进行教学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完成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实施或展示、研讨教学。 2.掌握分析演示型教学媒体特点的方法,提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字编辑软件编制常用教学文档,运用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 4.能够使用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量规和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三)情感与态度 1.消除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形成对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认同。 2.形成把教学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形成对资源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初步的选择、处理和加工能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了解技术对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使命感。 三、培训的成果形式 1.每个学员完成的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文稿、资源、评价和过程记录等); 2.每个学员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业文件夹(包括教学设计、资源收集与加工、反思日志等); 3.每个小组集体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文档(包括讨论记录、小组作品和交流文稿等); 以上成果作为评定教师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试成绩的依据。 四、培训模块指南 模块1 开始培训的准备(4学时) (一)目标 1.了解此次培训的主要模块、过程、方法,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应取得的成果。 2.了解教师与学员、学员之间的交流方式,利用技术建立课上和课下的多种交流渠道,体验正确交流方式的重要性,为后续模块的学习做好准备。 3.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作用。 4.形成学习小组,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二)任务 1. 互相认识,形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 2. 介绍培训模块、方式和最终学员需要提交的成果的形式; 3. 检查和准备每个人的软硬件设备; 4. 建立个人文件夹。 (三)教学活动建议 1.本模块对于保障整个培训课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导向性作用,要注意观察学员,引导他们从心理、方法和技术上做好各种准备。 2.组织学员相互认识,让学员尝试利用技术进行课堂和课外的交流,体验各种交流方式的不同。 3.要努力使学员理解培训的方式、成果要求、评价形式等,并达成共识。个别学员的困惑或不同见解可以在全班范围内适当组织讨论,重在参与和体验,不要简单地给出结论。 4.要充分利用学员已有经验,重视学员独特体验,使学员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活动举例 1.师生互动1(相互介绍+讨论) (1)培训教师与受训学员的自我介绍与相互认识。 (2)了解培训的方式及主要内容模块,了解培训的评价方法。 (3)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重要性及方式。 2.师生互动2(案例观摩+阅读+讲解+讨论) (1)案例观摩。 (2)介绍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作用。 (3)进一步了解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教育观及学生发展观对教育技术运用的影响。 3.自主活动1(操作+思考) (1)检查培训中用到的相关软硬件。 (2)建立作业文件夹,检查作品档案袋。 (3)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留存教师、学员的电子邮箱地址,尝试与教师及学员进行交流。 (4)思考自己的选题,用电子文档记录下来,存入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作品档案袋)中。 4.小组活动(共享+讨论) (1)形成学习小组,为小组命名,组织组内交流、共享、互帮互助。 (2)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选题意向,并征询小组成员的意见,记录小组成员对自己选题的建议。 (3)完成此次小组活动记录文档。 5.自主活动2(评价+反思) (1)参考提供的小组活动评价模板、小组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评价模板,评价此次培训中的小组活动及个人活动。 (2)反思本模块的培训,填写培训日志。模块2 编写教学设计方案(4学时) (一)目标 1.掌握教学设计的定义及其作用。 2.掌握教学设计方法的一般过程及关键环节。 3.运用教学设计方法初步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 (二)任务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实践。 2.观摩所提供的教学设计方案,结合教学设计方法分析其优缺点。 3.参照本模块中提供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完成所选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n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