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发展机遇增强自身能力继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央电教馆馆长陈志龙同志在2004年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优易学  2013-7-11 0:39:52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求的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大;三是西部地区电教馆重视和参与项目实施的程度有明显差别。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在改革和发展中把我们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2004年重点工作的安排  2004年,电教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从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真谋划发展方向,完善未来发展蓝图;按照跨越、创新、集成的原则,大力开发和推广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积极参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工作;着力抓好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典型,加强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向深入。  要认清形势,善于捕捉机遇。坚持与时俱进,主动开展工作。深化内部改革,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为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基层服务,为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尤其是面向中小学的各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服务的自觉性。  (二)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开发和推广的力度,努力为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资源服务  1.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主要精神,了解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的进程,增强资源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2.进一步形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共识,切实加强系统整合、开发和推广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逐步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资源建设和推广的战略联盟。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的形势来看,教育资源需求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覆盖面宽,包括基础教育各年级各学科。二是需求量大,既要在课程改革过渡期内满足现行教学大纲的教育资源需求,又要满足新课程标准推行后的教育资源需求。三是多样化,既要开发录音、录像教育资源,又要开发CD、VCD、CD-ROM、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教育资源;既要开发课堂教学、教学素材、教师培训的教育资源,又要开发教学辅导、学习指导、专题教育和教育管理类资源;普通高中试行学分制后,要提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资源;还有一个多版本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问题,等等。四是更新快,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将基本进入新课程,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因此,教学资源将随其更新;近期义务教育18科课程标准已开始全面修订,随后,相应的教育资源也需要适度更新。总之,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宏大,迫切需要我们形成合力,发挥系统整体优势,在资源建设上增强电教馆对基础教育的贡献力。  3.切实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各项工程的资源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同时本着“够用、好用、实用”的原则,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以满足工程项目实施的需要。  4.积极开发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数字化资源,内容基本覆盖所有进行课程改革的学科和年级。  5.加强电教馆系统内外的合作,针对不同版本和不同地区的教材特点,共同开发基础教育“一标多本”的课程资源;合作编制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音像电子教材;继续合作开发地方版音像电子教材。  6.加强电教馆对中小学教育资源需求的调研,共同加大资源推广力度。     (三)积极主动地争取和做好项目工作,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项目实施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1.充分认识主动争取和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既要看到项目实施对推进本地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均衡发展的作用,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承担和做好各项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工作,对进一步确立各级电教馆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的重要性。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好项目实施工作,为教育部争取后续资金支持,为地方争取新项目和更多的布点创造有利条件。     2.以实际行动积极承担和切实做好各类相关的远程教育项目工作。主动争取承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的人员培训和资源征集、整合、开发等任务。认真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培训、发货、安装、验收等工作。     3.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承担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任务。     4.加强对“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10000个教学示范点的后续支持服务;加强项目资源应用指导,提高应用水平,巩固项目成果,发挥项目辐射作用;做好项目实施监测和评估工作;总结项目实施经验,着力培育先进典型,加强先进典型经验的交流和宣传工作,促进项目持续发展。     5.继续做好国际合作项目。在组织实施中加合作的“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建设”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以及与WORLD LINKS、甲骨文等公司合作项目的工作中,抓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培训、远程教育教材编制和合作学习探索等主要工作,同时,要着力培育典型,以点带面。  (四)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强电教馆系统的能力建设,努力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      1.认真做好国家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国家级及省级培训。    2.积极参加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工作,承担教育技术标准部分内容的研制等任务。    3.努力成为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的考前培训机构并开展相应的培训。  4.共同开展电教馆系统的全员培训,继续开展全国省、地(市)级电教馆馆长、业务骨干人员的研修和培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同时要加强电教馆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协同工作的技能和方法培训。  5.与省级电教馆联合开展面向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长、学科骨干教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专题的培训班。  6.加强培训教材建设,重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的培训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和多种媒体培训教材的开发,提高教材质量、水平和适应性,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培训教材体系。  (五)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努力为教育信息化宏观决策和广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服务     1.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研究,大力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努力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决策服务。     2.深入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各专项课题的研究和交流工作。做好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特别是重点课题及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的中期检查和总结交流工作,制定结题计划,促进各课题最终成果的形成。    3.根据国家面向西部和农村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要求,抓好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促进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改革。    4.加强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网上管理、交流及资源共享工作。     5.支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推进国家级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工作。支持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中小学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研究与调查活动。 (六)着力推进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工作,充分发挥实验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1.进一步提高对国家级及省级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的认识。教育部将农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列为两大发展战略重点,就是两手抓,抓两头。这个思路很正确。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一手抓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一手抓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工作,也是抓两头。这个思路没有错。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应该站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前列,其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代表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跟踪世界范围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水平。农村中小学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其教育信息化程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要靠其跟踪全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水平,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做不到。因此,从总体来看,跟踪的任务应该由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管理能力和师资力量较强、学生素质较高的实验校来承担。省级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要代表当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跟踪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水平。   2.加强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的引导。首先,我们希望各级实验校领导小组加强对实验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这方面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的作用。我们不是把实验校的注意力引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及设备高配置上,而要强调长远规划、分步到位的思想,以好用、实用、一个时期内够用、可扩展、可升级为原则,不要贪大求全,过于超前。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宁可用坏,而不能放坏,不能成为摆设,仅供参观。在实验学校内,不能只强调信息技术的一般应用,而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更高层次的实验,要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支持,为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今年,要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会议精神,尽早下发《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2003—2007年工作指导意见》,以指导今后几年实验校的工作。     3.逐步建立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建立实验校工作检查评估制度、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并组织实施。当然,我们要注意避免单项评估过多、过于频繁的问题,但开展阶段性检查、评估和督促工作是必要的。检查、评估的目的,不只是证明,更重要的是促进。实验学校必须开展实验,挂着国家、省级实验校的牌子,不实验,名不符实。不实验,又怎么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实验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农村中小学不可照搬,但其基本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     今年,要组织全国实验校工作的检查,总结推广全国实验校中成果突出学校的典型经验,编辑出版教育科研成果及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优秀课例集锦。我们的想法是,检查工作主要依靠省里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进行,通过检查,对没有或很少开展实验的学校亮“黄牌”,限期改进,没有改进的,要亮“红牌”。全国实验校专家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可保留复核权和终审权,主要依靠地方把握尺度,可在本地现有实验校总量内做加减法。正面引导是主要的,但必要的措施也是需要的。没有一个激励和约束机制,这项工作很难推动,难以有大的进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