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2010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高[2011]655号
来源:优易学 2013-7-10 16:36:42 【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委)、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教育局、科协,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各有关单位: 材料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科技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阶段,也对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推进新材料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特制定《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新材料人才规划》)。 现将《新材料人才规划》印发给你们。请各级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科协组织,各级各类从事新材料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要把新材料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对《新材料人才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新材料人才工作,切实把《新材料人才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序 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材料是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力支撑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装备”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材料先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新材料指通过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的应用,使传统材料性能有明显提升或产生新功能,或是设计开发出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传统材料是新材料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新材料的发展又促进了传统材料产业的优化升级,两者密不可分。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新材料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其发展重点和热点都有所不同。 新材料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新材料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新材料领域创造性劳动,并对新材料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新材料人才资源是我国新材料发展的根本。 新材料科技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本规划以实现新材料人才资源总量翻番、提高新材料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资源结构为目标,通过实施若干人才工程,培养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的一体化建设,完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启动新材料人才强企行动、新材料西部人才行动,为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的新材料人才支撑。一、新材料领域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一)领域发展现状。 1.我国已成为基础材料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经过建国六十年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材料工业体系,材料工业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据统计,2007年我国材料行业骨干企业约7万家,工业增加值达5.7万亿元,约占我国GDP的22.8%。钢铁、水泥、铝、聚氯乙烯、稀土等60多种材料的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生产与消费大国,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基础材料中的新材料部分,在汽车工业、能源工业、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发展迅猛。根据钢铁、有色、石化、建材、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协会的统计表明,基础材料中新材料的产值约占到上述各材料行业总产值的20—30%。 2.我国新兴材料领域创新发展活跃。 进入新世纪,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新材料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科技材料产业。在传统材料方面,通过采用新技术对材料性能进行了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材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光电功能材料、稀土永磁材料、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功能陶瓷等领域,研发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形成特色。新材料领域整体上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水平。 3.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新材料领域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成为我国材料领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系统等中央级材料类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全国设置材料类专业的高等学校420余所,占本科高等学校的66%,“211工程”高等学校中有材料相关专业的达84所,占总数的75%。已建立材料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余个、国家级工程中心近100家、国家工程实验室25家、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200余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0余家,材料领域发表论文数已占据世界第一位(含化学、物理相关专业)。我国材料领域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人才队伍比较壮大,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能够支撑新材料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领域人才挑战。 伴随我国材料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材料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但受整体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制约,领域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及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材料领域研发机构科技人员比例(65.9%)、科学家和工程师比例(46.4%),明显低于全国工业领域总体水平(81.0%、56.6%)和制造业水平(71.1%、50.9%),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2.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材料领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 一是人才供应结构与人才需求失配。高端和领军人才的严重不足与实现“材料强国”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也与更好支撑未来信息、能源、生物、空间等领域创新突破的需求不相匹配。新材料跨学科、跨领域的不断融合、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发展特征,突显出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新材料人才队伍的高端化才能引领产业的高端化。同时,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相对薄弱,企业高技能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尤其是企业一线人才更为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材料产业发展。 二是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我国有色矿产、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材料产业成为西部省市的规划重点。而我国材料领域人才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高西低”的特征明显,与材料资源的分布情况相反,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3.人才使用及评价不完善。 新材料领域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评价各环节及其衔接上,还有不少实际问题,存在与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律不尽符合的地方。我国高校过于强调基础教学,尤其是近年来因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困难,学校在教学安排上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升。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以项目为中心,队伍不稳定,研究不持续;在工程化与应用开发人才使用方面,由于内部研发机构较多导致流动性不够,造成技术扩散和成果推广受阻;而对于成长中的新兴产业,企业人才流动过大,加剧了行业的低水平重复与恶性竞争,不利于领域整体健康发展。目前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急需人才的主要方面。 新材料领域人才具有鲜明的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积累性与跨学科的复合性、团队性等特征。新材料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要与新材料领域的战略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相适应。一方面,国内外经济与科技发展新的需求,为新材料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未来新材料领域发展趋势,也为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培养方向。就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来分析,国内新材料领域发展及人才的战略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确定了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电等材料人才提出了紧迫的需求。 为满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防建设急需、支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解决经济社会重大紧迫问题,加快新材料开发的进程,对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高层次领军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 新材料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系统、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膜材料、军民两用材料等高成长、高带动性新兴材料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科学、技术、工程的跨学科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同时,新材料又要为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材料支撑。新材料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新材料及其产业化提出的迫切需求,实质上是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3.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 新材料的创新难度大、持续时间长,需要具有科学战略眼光的超前决策部署、适当且稳定的引导和支持、长期的努力探索和积累,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例如,单晶硅材料从科学家首次提出制备工艺到第一个晶体管出现历时30年;GaN材料从开始研发到第一支可发光二极管LED出现历时40年。 一种新材料从基础研究、研制到商业应用通常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传承积累与紧密协作。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超导和高效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精尖的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4.支撑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我国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量大面广,涉及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但我国优质钢材、高质量水泥、高性能纤维及高档纺织品还难以满足需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传统材料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点是实现材料高性能、低能耗、低污染和绿色制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这都有赖于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成果的工程转化和产业化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新工艺技术应用需要技能人员的操作使用。新一轮人才培养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对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任务,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新材料领域发展需求,加强新材料人才资源的总量培养与能力建设,优化人才资源结构,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评价,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落实力度,持续稳定地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支持,统筹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逐步形成领域特色,建成领域人才高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