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科研“80后”教师“唱主角” |
青年人网(记者 谭曲)1月19日,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举行了新年第一场校园微型课题研讨会。会上,在这所成立时间不到3年的新学校,5位80后教师“巧担”重担——就各自学科课题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展示研究成果。看似乏味的学科理论经由年轻教师的解读,转化为通俗生动的场景和案例,台下的教师、专家和家长代表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1983年出生的胡妍婧,是该校语文组的一名教师。自任教以来,她针对“网络互动式家校沟通”进行了细致研究。作为一名“80后”教师,胡妍婧利用自己熟悉网络了解幼儿心理的优势,通过博客、论坛、QQ群、空间日志等方式与所教班级家长取得联系,利用业余时间解答家长解惑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 一本详细记录学生行为方式、家长教育风格、家庭结构信息的“家校联系册”是她的研究成果。在研讨会现场,胡妍婧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得。在她看来,“网络如同便利商店,家长和教师可以24小时交流信息同时各取所需”。 据了解,磨子桥小学分校是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小学实施家校互动促进学校发展的研究”。“胡妍婧的微型课研科题是对学校总课题的丰富和完善。”该校校长、成都市语文特级教师杨国兰说。 而另一位“80后”教师,更为年轻。不到25岁的贾冬是该校的数学教师。2008年秋,与其他几位同龄人一起公招入校,四川师大数学与应用教学专业毕业的他,在大学时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小学教师。在研讨会上,他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向家长们解读了图片化教学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流利的表达、清晰的思路、男教师独特的“刚性风格”,为现场带来了几分别样的感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磨子桥小学分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学生从建校初的300余人增至如今的972人,短短两年多翻了三倍。教师人数也由原来的19人上升为50人,而这其中,大多是年轻教师、80后大学毕业生。 “在年轻教师为学校发展奉献青春与智慧的同时,学校也有义务有责任搭建平台,为年轻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与发展的空间。”武侯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肖成全表示。 |
责任编辑:喜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