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制的组成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发挥其内在的机制作用,并通过它们来解决建筑市场的两大基本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和动力问题。
1. 资源是有限的,大多数资源的利用都是有代价的,使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就是配置机制。配置机制的运行效率主要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即需要信息机制。
2. “经济人”总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并有机会主义倾向。当设计出对自己有利且对他人也有利的机制时,就产生了激励机制;如果对自己有利而限制他人做出不利行为时,就产生了约束机制。
3. “经济人”寻求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这种机制既要能消除环境不确定性、复杂性带来的巨大风险,又能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这就产生了风险机制。
(二)各机制间的作用关系
1. 激励机制既是一个初始条件,又是全部机制的基础。激励机制较弱,其他机制也将随之下降。
2. 配置机制体现于市场主体行为及对招投标方式和报价的选择过程中。信息是其他机制发挥效率的重要参数。
3. 风险机制和约束机制存在于有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场合。
4. 某些机制功能之间具有补充关系,另一些机制功能之间则是互为消长的关系。
(三)机制的功能模型
从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应具有激励、配置、风险、约束、信息五项机制,它们不是相互分离的,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诸项机制之间的关联方式相当复杂,图3所示为诸机制之间的作用图。
假定承包商参与某项工程的竞标,有A1至A4四个可供选择的机会(如:选择不同的竞标方式或报价),它们体现了配置机制;M表示激励机制;S、C分别表示风险和约束机制,R和T分别表示风险概率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1. 在信息机制的基础上,M提供一定的激励功能使承包商有兴趣参与竞标。
2. 在A1A2点上,当事人面临着去A1或A2方向的选择。A2方向上无风险也不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R、T=0),A1方向上有风险也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R、T>0)。当事人权衡A1、A2 之间配置收益的大小作出决策。
3. 如果A1方向上的配置收益较大,当事人选择了A1方向,那么到A1A3点上,又要面临去A1或A3方向的选择。在A3方向上无风险机制也无约束机制(S、C=0),一旦风险发生则遭受很大损失,当然,高风险也可能带来高回报。
4. 如果当事人认为应有风险保障,而继续选择A1方向,那么到A1A4点上,还要面临去A1或A4方向的选择。在A4方向上存在风险机制S作为保障,但不存在约束机制C;在A1方向,S、C均存在(S、C>0)。最终,当事人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此时,如果选择A4方案,既有风险担保,又没有外在约束机制,可能的收益最大。
以上过程,说明了激励、信息、配置、风险、约束机制是怎样引导市场行为的。如果机制不完整或不完善,则可能导致建筑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五、工程量清单计价机制的实现
1. 激励机制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反映市场供求,把定价自主权交给承包单位,并逐步通过市场竞争决定工程价格,从而产生了真正的激励作用,使建筑企业讲究投标策略,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
2. 配置机制
在市场信息透明,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条件下,市场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就能得以实现。
3. 约束机制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与科学的工程合同文本、工程管理模式相配套的。国际通用的FIDIC合同条件,对工程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及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情况有较为完整的规定。而如何提高我国工程合同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完善我国建设监理制度,实行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理和监督,以减少“隐藏知识”和“隐藏行为”活动的发生。
4. 风险机制
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合理分担风险,与国际惯例接轨,能保证合同的切实履行和投资目标的实现,避免合同实施过程中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5. 信息机制
建立“招标投标信息系统”,定期采集和发布有关劳务、材料和设备的价格指数,有利于承包商依据企业内部定额,及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提高投标报价的合理性。信息系统上反映业主和承包商的信用档案,能增加当事人的失信成本,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给招标投标创造一个公平守信的竞争环境。
总之,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然要求。作为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造价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与职能,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内在机制发挥协同作用,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而业主、承包商和专业人士更要深刻认识新计价模式带来的变化,积极采取行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相信,承包商产品“报价权”的回归和“合理低价中标”的评标原则,必将有利于净化建筑市场环境,促进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seali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