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质量工程师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来源:优易学  2011-1-2 12:05:1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14.对一次检测后拒收的产品,经过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后反馈到加工中去,防止重新出现不合格的检验站形式是()。
A.集中处理式
B.开环分类式
C.开环处理式
D.闭环处理式
答案:D
分析:不管是产品组成部分或是成品的完工检验,都可按照以下三种形式组织检验站:
(1)开环分类式检验站,这种检验站只起到把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分开的作用,以防止不合格品流人下一生产环节或流人顾客手中。
(2)开环处理式检验站。这种检验站的工作特点,就是对于一次检查后被拒收的不合格品,进行重新审查。审查后能使用的,按规定程序批准后例外放行交付使用,能返工、返修的就进行返工、返修,返工、返修后再重新检验,并做出是拒收还是接收的决定。
(3)闭环处理式检验站。这种检验站的特点,就是对一次检测后拒收的产品,要进行认真的原因分析,查出不合格的原因,这种分析不仅决定是否可进行返修处理,而且要分析标准的合理性,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反馈到加工中去,防止重新出现已出现过的不合格。
15.方针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是()。
A.行为科学
B.泰罗制
C.系统理论
D.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
答案:D
分析:方针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对企业实行系统管理。这就要求,在实施目标管理的全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系统管理和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两条主线。
16.用“预防、鉴定和故障”作为科目将成本分类的模式称为()。
A.PAF模式
B.过程模式
C.寿命周期模式
D.综合控制模式
答案:A
分析:现行使用的几个成本分类方法包括:
(1)用“预防、鉴定和故障”作为科目将成本分类的模式(称为PAF模式);
(2)用合格(符合)成本和不合格(不符合)成本作为科目将成本分类的模式(称为过程模式);
(3)按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将成本分类的模式(称为寿命周期模式);
(4)将重点放在由于活动的设计或实施不佳而导致的经营账目中缺陷附加值的识别和测量的模式。
17.关于质量检验程序文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检验工作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B.也称为质量检验的管理标准
C.是由质量检验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起草的
D.必须经最高管理层批准后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答案:C
分析:质量检验程序文件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遵循“谁来做,谁来写,写所做,做所写,记所做”的原则。
18.质量信息系统的作业层的特点之一是()。
A.不可预见性
B.阶段性
C.概要性
D.可预见性
答案:D
分析:组织的活动有三种: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计划活动。
作业层信息系统的特点:重复性、可预见性、历史性、详细性、来源内部化、形式结构化和高精确度。
19.我国标准的性质分为强制性和()两种。
A.参考性
B.建议性
C.推荐性
D.参照性
答案:C
分析:标准可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性质,对应称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所谓强制性标准,是指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推荐性标准,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又称自愿性标准。
20.()所阐述的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A.系统方法
B.过程方法
C.互利关系
B.决策方法
答案:B
分析: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过程方法的解释。要区分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系统方法的解释是这样的: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21.WTO/TBT给与各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是()。
A.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B.保护本国的国家安全
C.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
D.保证各成员之间不引起竞争
答案:C
分析: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给予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是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是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
22.产品质量法适用的主体是()。
A.公民、法人和企业
B.公民、法人和社团组织
C.公民、法人和公司
D.生产者、销售者及其它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的人
答案:D
分析:《产品质量法》适用的产品范围,是以销售为目的,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所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产品。
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其他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的人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3.计量特点中,()是指测量结果是可重复、可再现、可比较的。
A.准确性
B.一致性
C.溯源性
D.法律性
答案:B
分析:计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四个方面。
一致性是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24.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称为()。
A.简化
B.统一化
C.通用化
D.系列化
答案:B
分析:比较常用的标准化形式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等。
统一化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25.mol是()。
A.SI基本单位
B.SI辅助单位
C.SI 导出单位
D.SI 单位的倍数单位
答案:A
分析:SI基本单位共7个,它们是构成SI的基础。分别是:长度单位(米)m、电流单位(安培)A、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cd、物质的量(摩尔)mol、质量单位(千克[公斤])kg、时间单位(秒)s、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26.GB/T19001—2000标准对设计和开发的要求是针对()的设计和开发。
A.产品
B.过程
C.体系
D.服务
答案:A
分析:设计和开发是指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程或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标准对设计和开发的要求是针对产品设计和开发。
27.()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能确保测量仪器规定准确度的被测量值的范围。
A.示值范围
B.标称范围
C.量程
D.测量范围
答案:D
分析:测量范围,也称为工作范围,是指测量仪器的误差处于规定的极限范围内的被测量的示值范围。在这一规定的测量范围内使用,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必处在允许极限内;而若超出测量范围使用,示值误差就将超出允许极限。换言之,测量范围就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能确保测量仪器规定准确度的被测量值的范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