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估价机构竞争实力分析 对房地产估价机构竞争力的评估目前尚无系统、科学的方法和体系,因此笔者采取综合实力定性分析的方式,对区域性市场的竞争力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以北京市场为例。
1.北京房地产估价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比较强,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如下:
(1)资质等级比较高。房地产估价一级机构占全国同类机构总数的20%,土地全国执业机构占全国同等机构总数的19%,二项均位居全国之首。具有房地产和土地估价机构双资质的机构占北京市估价机构总数的49%,全国执业的土地估价机构占北京市土地估价机构总数的66%,二级以上机构占北京房地产估价机构总数的41%。这些机构已经成为北京市估价行业的主流,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的影响作用
(2)领袖人物在行业中的地位较高。估价机构的老总中60%为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资格兼备,75%以上具有10年以上执业经历,6人曾获得国家最高称号——建设部授予的优秀估价师称号,20人被选入国家级行业专家库—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专家库,6人被聘为国家级的行业继续教育授课老师……。上述数字,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
(3)市场份额比较稳定。2005年以来的统计年报显示,尽管三年来中国的房地产相关政策连续出台,市场变幻风起云涌,但是北京的不同资质等级的估价机构三年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基本持平,上下浮动仅在正负5%以内。
(4)后备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优秀的估价机构不仅有国内著名高校作为人力资源补充基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据 2006年统计,在京执业的估价师中10%来自京外,而从北京转出的仅占估价师总数的1.4%。除此之外,科研能力、对政策的影响力等也都显示了北京估价机构的竞争实力。
但是,我们也不讳言,有少数机构的竞争实力比较弱,换言之,尚不善于竞争,面对竞争束手无措,甚至放弃竞争。这些机构的成长速度比其他机构慢半拍,当“同龄人”甚至是后来人都已经完成了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时,这些机构还在被如何成长的问题困扰;当整个行业已经关注如何提升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时,有些机构还在研究温饱问题。
2.京外机构在北京市场的竞争力尚不明朗。自2004年以来,先后有6个京外注册的机构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或将整个公司迁移到北京注册。从这些公司的发展状况看,尚未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度。
A公司是一家资质等级很高的公司,在原注册地业务开展得很好,几乎占领了该地区8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4年公司迁入北京,三年来在北京的业务量位居北京市业务量排名的倒数第5。
B公司的资质等级可以在全国执业,2003年将公司迁入北京,至今在北京的业务量维持在“温饱”水平。
C公司是一级公司,2006年迁入北京。一年来尚未表现出在京的竞争实力,其主要业务量仍在原注册地。
D公司是一家一级机构,2005年在北京建立了分公司。该公司一年多来完成了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造,但估价业务总量尚未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而其中的二手房评估量却居北京市评估机构前3名。
E公司是一家香港著名公司,评估部门已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但业务量不大,资质等级不高。
F公司是香港老牌公司,2003年取得了中国注册公司的估价执业资质,2006年在北京设立分公司,目前尚未表现出已经跻身于北京市场的痕迹。
从上述公司的情况看,来自内地的公司,无论在原“产地”的业绩如何骄人,落户北京后都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但不难看出他们的共同策略是站稳原产地市场,再创首都品牌。而港资公司进入北京后,目前的客户群紧盯境外投资者、境外驻京银行甚至是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企业,由于他们有着管理先进、阵容强大、技术完善、历史悠久的管理团队作为后盾,因此显示出了厚积薄发的竞争实力。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