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研究生扩招,对扩招的指责,似乎就没断过。最近,又看到两篇类似报道,一是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有篇《研究生盲目扩招,答辩会上,导师认不出自己的学生》,其中说“一个月至少要看七八篇10万字以上的论文,现在的导师不堪重负”,“学生怨声载道”,甚至闹出了导师在答辩会上认不出自己的学生这样的笑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李良荣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周鲁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系王迅教授不约而同地呼吁,“研究生不能再扩招了,应该把重点放在师资建设上”。二是12月7日的《新闻晨报》,有篇《学生太多,导师忙着应约,超编研究生成了孤儿》,其中说“一些在读硕士生、博士生都承认,因为缺乏导师指导,产生过读研白读、不如本科毕业时选择就业的想法”,“读研就是‘白混’了3年,为当年读研的选择感到后悔”,“一位高校博导无奈地表示,导师人数的增加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增加,许多导师往往‘超编’带学生”,指导不力,不能全怪导师忙着应约。很显然,这也是在呼吁“不能再扩招了”。 但这些呼吁,看来又成了“废话”,那些呼吁的话音未落,这边教育部又透露,“2005年研究生计划招生36万人左右,与今年相比,扩招3.4万多人。扩招的主要是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规模基本稳定”,“但不是零增长”(《北京娱乐信报》12月9日)。看到消息,我几乎目瞪口呆,我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在全国“骂声”一片的情况下,教育部的立场仍然如此“坚定”,要把扩招“进行到底”?我想请问,我们还要制造多少“孤儿”研究生?不解之余,我甚至希望,这是一条假新闻。我对研究生所知不多,但我曾在人才交流机构呆过较长时间,基本可以说,研究生的“身价”,这些年是一路走低,连“海归”都遭遇了“就业难”,甚至有企业在招聘时拒绝研究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研究生“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却是重要原因之一。可以不客气地说,由于盲目扩招,“质量”难以保证,原本被人们视为珍宝的研究生,名声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臭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遭遇着空前的信任危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之一,只有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科研队伍的战斗力,才能保证较强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否则,即使我们的科研队伍越来越“大”,但不会越来越“强”,因为这将制造更多的“孤儿”研究生,而成了“孤儿”,这些研究生将普遍“营养不良”,而那些非“孤儿”研究生的“营养状况”,也将打折,这极可能导致科研队伍越来越“弱”。而当科研队伍越来越“弱”时,我们的“第一生产力”何以保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将关乎国家存亡。所以,如果这真是一条“假新闻“,我这些话等于没说,我也希望今后不要出现这样的“真新闻”。但如果这新闻是真的,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还算有些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想重复一下李良荣教授的话:不能再扩招了!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收费,教育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新闻晨报》12月7日)。我实在不想看到我们的科研队伍越来越“大”,却越来越“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