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说交叉学科:火试真金 有待时日
选择交叉学科专业,非常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特点。一位学国际贸易的同学,跨考进入中国传媒大学读传媒经济学,后来发现获得的是文学硕士。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电台、电视台、报社青睐编导、新闻或者出版专业的毕业生,而经贸企业对该专业的专业素质不确定,对文学硕士的头衔也存在颇多疑问,于是产生了“夹缝效应”,该同学的专业成了被“边缘化”的典型,后来他进入一家出版机构从事发行工作,也不是其经济学专业的初衷。部分学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颁发管理学文凭,而该专业和高等教育学、课程论等专业比起来,既非基础学科不受国家专业照顾,也非教育机构吸收人才的重点专业,很难找准自己定位。因此许多原本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想避免大规模竞争而选择交叉学科,反而发现完全脱离了自己的原专业,进入到新的领域,还需要调整适应。
选择交叉学科专业的另一误区就是容易让原本坚定的同学变得游离。比如法学专业的同学很多都想成为执业律师。而有的同学被保送到了林业法哲学(北京林业大学)、地质遗产等自然遗产法律保护(中国地质大学)等和其他专业界和高度紧密地专业时,法学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职业目标越来越远。还有的同学抱着能转变未来发展方向的目的,例如有的学理工科的同学觉得学习很辛苦,于是向转向文科从事文职工作,报考科学技术哲学,专攻科技文化传播。但发现与该专业适应面狭窄,除了科技类报社、科技局、科研协会等实在是很少有直接对应的用人单位,而传统的传播媒体又是极具挑战的行业,竞争压力也很大。性格因素、专业素养都非常关键,也并非养老之地。
因此,交叉专业究竟立足点在哪,是不是值得推荐,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社会认可度:交叉专业多长时间才能被大家认可?总体上看,新闻出版业还是中文系、新闻系的人才占主导地位,“基础扎实,踏实稳重”是基础学科和传统专业人才的一大优势。交叉学科专业往往被人认为“华而不实”,是“五技鼠”,缺乏底蕴。事实上,越是名称听起来华丽的专业往往越容易出现在高职、大专的学科目录上,研究生专业培养目的不是求广而是求精,是典型的金字塔形培养模式。所以是否这些专业的影响能够渗透到那些三四十岁大部分揣着传统专业毕业的“主流人士”身上,还不太确定。交叉学科专业最忌讳学而不精,如果不能在两方面都有所建树,其实只是等于“双学位”。比如新闻学往财经新闻发展,最好能在相关的经济类媒体有实习经验,如果连“金融时报指数”和“穆迪指数”具体含义都解释不清楚,很难被用人单位信服是否有经济知识专业素养。
学术实力:为什么其他重点高校不开?是否真的是结合了双方特点,还是闭门造车自圆其说?评价交叉学科专业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看是否能发挥两方面的特点,从而发展出新的特色。这必然要求开设交叉学科专业的学校在两个学科方面都有比较强的优势,否则就是近亲繁殖或者是不良结合。交叉学科专业的导师或者学术带头人非常重要,如果不是某一领域的知名学者或者是自身有多学科背景,很难发挥出真正的结合优势。在传统学科研究领域,除非有相当强的学术实力,研究生在发表论文方面颇有难度,而如果选择交叉学科打擦边球,发表文章就相对容易很多,这也成为许多学校增设硕士点的手段之一。因此转换个思路,看某一学校的某一交叉学科专业是否值得报考,如果对导师不甚了解,就类比一下学科设置类似的一些老牌重点大学,看是否也有相关专业。比如开设经济伦理学的院校,许多都为师范类、理工类,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经济学和哲学阵容都很强大的综合类院校却没有开设。在仔细考察导师之前,自然要心存几许疑问。
发展前景:短命学科还是未来潜力股?多年前,电子商务、对外汉语等专业一时间成为大热门,而现在已经很难恢复到以前那种夸张的报考比例。与之相对应,中文、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一直存在于各大高校的专业目录中,而且招生人数保持平衡或者略有增长,报考比例也相对稳定。90年代初期,伴随着房改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许多学校纷纷开设了房地产经济专业,而现在经过合并和拆分,已经在二级学科中取消,成为产业经济的一个分支方向。同样,会展专业也是几起几落,但大部分重点大学都没有大规模的招收该专业的学生。交叉专业的生命力需要时间来考验,也需要毕业生的实力来证明。理工类专业的交叉学科,大都有具体的项目来支持,依托某个实验室或这是长期研发项目,因此其实是往更高、更精的层次发展。比如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开设了生物医学光子学、信息光子学与技术等专业,还特别注明报考光子学与技术专业的考生,必须在备用栏中明确注明报考光子学中心、还是光电材料研发中心——纯物理学与材料学、电子学相结合而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方向。而文史哲等理论类专业的交叉学科,似乎并不能达到以上效果。
【报考策略】
个性、优势和职业规划均需考虑
交叉学科的专业有很多,就像鸡尾酒,不是看上去五颜六色的就一定好喝,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要,否则利弊得失都将是纸上谈兵。
选择标准一:符合自己的个性
专业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专业再吸引人,自己不喜欢也很难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有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其实性格因素对于交叉学科专业选择尤其重要。偏重理论型的交叉专业,比如传媒经济学(文学)、经济伦理学(哲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学)、企业文化研究(政治学)等专业,需要有比较好的发散性思维和联系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调查、文献检索、发表论文。而对于薄膜材料及物理(物理学)、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光学)、计算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生化分离与新材料分析(分析化学)等需要大量时间泡在实验室里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学习往往非常枯燥和辛苦,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耐心和抗压能力。而且这类专业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所谓“要跟对人”就是这个道理。
文科类交叉学科专业比较适合性格活跃,沟通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好的同学,因为这类专业大都在社会前沿,要和实际接触调查取得研究资料。有人羡慕历史学、哲学、中文的许多教授给企业老总开“国学班”的教授,要知道没有一番苦心是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经典案例的,而且如何与理论联系也是个人的修为。一位本科读物理学专业、硕士读材料学、博士读中科院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同学告诉曹老师,自己之所以能够实现从基础专业到交叉学科高精尖专业的转变,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能够静的下心,能够踏实地去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不仅1000多页的专业资料几个星期就要熟悉,实验室的工作一泡就是一天,没有点专注的精神是肯定坚持不下来的。
选择标准二:符合自身优势条件
跨考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看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符合对方学科的录取条件。很多同学只是一味的考虑专业是否有前途,而忽略了自己是不是能够一定能被录取。即使上了线,复试阶段的面对面交流更加重要,在放松了过线比例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考生自身灵活性和知识基础的检验。
交叉学科很多都是在一个学科的基础之上,附加另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学问。比如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环境污染防治法学”、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政策伦理学”、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的“生态法哲学”和“林业法哲学”(法学理论)、中国石油大学“国际石油合作法律问题研究”(经济法学)……这些专业都是在一个大的平台基础上,比如法学、哲学等加入了其他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做架构,但侧重点其实是那些具体专业。这样,对于本身是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生态学、林学、石油化工等学科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转换专业学位类别的机会;而对于法学、哲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同学来说,上述的专业知识肯定要进行涉猎或者关注时下此类问题的焦点问题,做好准备。
选择标准三:符合未来的职业规划
跨考交叉学科类专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以后的职业规划。比如纯理工类往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跨考,文科类往旅游管理、文化遗产管理跨考,希望从事管理类工作。这就必须考虑到具体的方向和学位授予情况。
学位授予情况也不大相同,比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部分学校放在教育学院,部分学校放在管理学院,颁发的学位也分教育学和管理学两类,而且在研究方向上也分高等院校管理、教育经济政策研究、教育财政研究等许多个方向,所以如果想在高等院校求得位置的同学最好选择评估、财政等时下人才需求比较多的方向,如果以后想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最好选择教育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天津大学光学的研究生,有的偏向电子、机械,有的偏向材料科学;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专业开设了金融数学与精算学、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系统生物学等许多不同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都开设了新闻法规方向的硕士专业,不过前者是新闻学的范畴,后者是法学理论的分支。名称类似,但是一级学科大类完全不同。想做记者还是想当律师可能就在此分道扬镳。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