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建国5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它是中国GCD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实践表明实行这项制度,获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选项A、B、C、D正确。
因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以承认民族差别为前提的,可见E项错误。
2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的特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E.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答案】ABE
【分析】本题考点:人民政协的性质与职能。
政治协商,就是由中国GCD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代表人土,就有关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重大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充分讨论,集中各方面的正确意见,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解决问题。它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因此选项A、B、E正确。
25.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体现了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宰
B.打破了世界殖民主义旧体系
C.标志着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开始
D.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E.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
【答案】ADE
【分析】本题考点: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战后两极格局基本上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据此分析,选项A、D、E正确。
选项B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结果,并不是雅尔塔体制引起的。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雅尔塔体制到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C项也不正确。
26.冷战后,北约加紧东扩,不断接纳新成员国。1999年接纳的正式成员国有
A.波兰
B.保加利亚
C.捷克
D.爱沙尼亚
E.匈牙利
【答案】ACE
【分析】本题考点:1999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1997年7月,北约召开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1999年3月,这三个国家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至此,北约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因此选项A、C、E正确。
27.1999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中国人民要
A.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B.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D.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
E.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A BCDE
【分析】本题考点:1999年度国内重大时事。
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以数枚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5月13日,江泽民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发表讲话,此讲话表明我国人民在美国霸权主义者的严重挑衅面前,我自岿然不动,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各项国内外的基本路线与政策。选项A、B、C、D、E均出自讲话内容。
28.1999年7月2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今后六年内轮流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是
A.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
B.德国前总理科尔
C.新西兰前总理普罗迪
D.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
E.泰国副总理素帕猜
【答案】CE
【分析】本题考点:1999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WTO理事长之争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斗争和妥协,其结果是新西兰前总理穆尔和泰国副总理素帕猜轮流任总干事,各三年。选项C、E正确。
三、。简答题(共1题,5分)
29.简述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答案】
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1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2分)
【分析】本题考点:1999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199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国企改革的问题,全会确定了国有企业到201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标,指出当前国企改革的主要要点: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能力,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四、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
30.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
(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3分)
(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分)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社会历史进程是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过程。题干中的“谋事在人”承认人在历史活动中的能动性,是对的:“成事在天”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是错误的。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题干中的观点合理的地方及其错误的一面;其次说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最后指出人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规律,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31.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答案】
(1)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2分)
(2)但由于股票能获得股息收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才有一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说,股票的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3分)
【分析】本题考点:股票和股票价格的实质。
股票价格不是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它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题干中的说法混淆了股票价格的实质,是不正确的。
回答时分两个层次:首先指出股票和股票价格的实质,其次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当股票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流通时,就有了一定的价格。
32.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
(1)如果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分)
(2)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2分)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2分)
【分析】本题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且中国GCD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回答时分两个层次:首先指出题干中说法正确的一面;然后结合辛亥革命的作用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指出其错误的一面。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案】
(1)唯物辨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
(2)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4分)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2分)
【分析】本题考点: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辨正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