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区间估计依据的原理是()
A 概率论 B 样本分布理论 C 小概率事件 D 假设检验
62.参数检验中两独立样本的平均数之差的t检验,对应着非参数检验中的()
A 秩和检验法 B 中数检验法
C 符号检验法 D 符号等级检验法
63.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同时减少α和β错误的最好办法是()
A 控制α水平,使其尽量小 B 控制β值,使其尽量小
C 适当加大样本容量 D 完全随机取样
64.以下各组分布中,不因样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布是()
A 正态分布 B t 分布 C 卡方分布 D F分布
二、 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根据负责的心理机能的不同,可以将大脑皮层划分为()
A 初级感觉区B 初级运动区C 言语区D 联合区
67.目前,解释错觉的理论主要有()
A 眼动理论B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C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D 共鸣理论
68.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常用的控制方法有()
A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
B 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C 移情训练
D 创设较少冲突的情景
69.对“毕生心理发展”观念作为直接的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 古德奈夫 C 霍尔 D 艾里克森
70.下列属于被试间设计的是()
A 区组设计 B 拉丁方设计 C ABBA设计 D 随机化设计
71.恒定刺激法的变式有()
A分组法 B 单一刺激法 C 极限法 D 最小可觉差法
72.所谓混合螺旋式编排方式的特点有()
A 将不同性质的测验题目交叉排列
B 将性质相同的题目归为若干分测验
C 难以维持做答的兴趣
D 难度则逐渐提高
73.以下各项中不是采用合理建构法编制的人格测验的是()
A 爱德华个性量表 B 16PF C MMPI D 艾克森人格问卷
74.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关系是()
A α+β=1 Bα+β不一定等于1
Cα+β可能同时减小 Dα+β不可能同时增大
75.已知某次物理考试非正态分布,σ=8,从这个总体中随机抽取n=64的样本,并计算得其平均分为71,那么下列成绩在这次考试中全体考生成绩均值 μ的0.95的置信区间之内的有()
A 69 B 70 C 71 D 72
三、 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简述三元智力结构理论。
77.简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78.怎样提高测量信度?
79.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
80.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四、 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试述注意理论及其实验证据。
8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83.在认知失调理论的经典实验中,Festinger (1959)和他的同事让40名大学生被试参加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实验。完成实验后指示这些被试对其他人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劝其参加。将这些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20人每人给1美元的报酬(低报酬组),另一组每人给20美元的报酬(高报酬组)。之后,让每个学生评定实验的有趣程度(高分表示认为实验比较有趣)。下面是一组虚构的数据:
低报酬组 高报酬组
3 3 4 6 1 2 5 2
5 5 5 7 3 5 4 5
8 5 4 8 2 3 4 4
2 6 4 4 1 2 3 3
6 7 5 5 5 1 1 3
认知失调理论预测低报酬组比高报酬组更容易以为实验真的有趣。因为这样比较容易让他们认知协调。那些得到足够报酬的被试则不需要改变态度,因此其观点更容易反映真实的情况。以上数据有没有支持这个预测?(用α= .01 的显著性水平)
附: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5 D D A A B
6-10 A B A B C
11-15 C C B C B
16-20 C A A C C
21-25 B C B D C
26-30 A B C A A
31-35 B C A A B
36-40 B B D A B
41-45 D C D A D
46-50 D C D C A
51-55 A B A A C
56-60 A D A A A
61-65 B D C A C
二、 多项选择题
66.ABCD
67.ABC
68.ABCD
69.ABC
70.ABD
71.AB
72.AD
73.BCD
74.BD
75.BCD
三、 简答题
76.
答: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行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是直接同个体生活有关的、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重塑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其理论由三个子理论构成,即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即:
情境亚理论:智力是指向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智力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上,这种适应不仅包括改变认知的适应,也包括个体主动选择适合的环境以及塑造新环境的活动。这些情境也包括实验情境。
经验亚理论:智力是应对新任务和新情境要求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只要实验或测验情境中的行为包含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它就是智慧的行为。智力是用某种任务在一定范围的功能来衡量的,这种功能一般需要以下两种能力中的一种或两种,第一种是处理各种新颖任务和情境的能力,第二种是自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人们加工的信息和速度与质量取决于加工资源分配到新颖性和自动化技能的相对比例。在人们经验的早期,可以用解决新颖性任务的能力来评估智力,而在后期,需要从自动化加工的能力来评估智力。他认为有两种任务适合于测量智力:一种是实验室任务,包括(1)简单的实验室任务,如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字母识别,(2)较复杂的实验室傻,如类比、分类、演绎推理等;另一种是各种心理测验的任务。
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的基本分析单元是智力心理机制成分,成分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按功能来分,可分为元成分,操作(或执行)成分以及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Metacomponents):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操作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的获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知识获得成分按概括水平分为:一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如编码是一般成分,推断是类成分,类比推理是特殊任务成分。
斯氏认为,心理测量和实验任务都可以用来测量智力,只要行为中包含了一种或两种能力。通常流体智力测验,如类比和系列完形等倾向于强调应对新异性的能力,而晶体能力测验,如阅读和词汇理解则倾向于强调高水平加工的自动化。
基于他自己的研究,他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概念。所谓成功智力,就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该适应环境,什么时候可以改变环境,什么进修应当选择环境,能够自觉地在三者之间进行平衡。他们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的优势,以此补偿自己的劣势或不足。这正是人们成功的主要原因,相反,一般智力(IQ)则并不是决定人们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成功智力中,包含了分析思维、创造思维和实践思维三种成分。分析思维的任务是分析和评价人生中面临的各种选择,它包括对存在问题的识别、对问题性质的界定、问题解决策略的确定、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视。创造思维能力与传统的智商至少存在部分的不同,它们大致属于特定领域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或文学)具有创造性未必就意味着另一个领域(如科学)也具有创造性。实践思维能力的任务在于,实施选择并使选择发生作用。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沉默知识的获得与运用是实践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隐性知识是通过用心地运用经验而获得的,相对而言,它属于特定的领域,它比智商更能有效地预测个体的工作成功。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