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说考研的时候,除了避免外界干扰之外,一定要避免其他选择的诱惑,因为在考研之中,是大家找工作和报考公务员的机会,这些种种选择在时间上占用的并不是很多,但对我们考研的心态很容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当你参加了种种面试和招聘之后,你沸腾的热血是很难静下心来的,当体在书桌前的时候你满脑子还在想这个单位如何,那个单位如何的东西。
第三,在避免诱惑的同时也一定不要盲目地和同学进行攀比,因为大家的学习水平和基础是不一样的,学习效率也是不一样的。像我,我的复习时间跨度达10个月才考上人大,而有的同学是在四、五个月之间照样能考上人大的专业公费,如果因为这些而影响自己的热情和干劲是非常不值得的。当时在圣经说到,在古希伯来,有一个善人,分别在早晨、中午和傍晚雇佣三个乞丐给自己干活,在晚上干活结束的时候,三个乞丐得到了相同的报酬,三个乞丐有抱怨,说为什么干的不一样多,拿的一样多。他们没有仔细想到,如果他们不干的话一点报酬都得不到,所以大家在考研的时候也不要探讨说哪个同学效率高,效率低,只要得到了,不管付出多少始终是多得得到的。
第二,我认为考研是一个点滴积累的事情。刚开始都有一个迅速成长期,刚开始考研的时候觉得进步非常大,但是迅速成长期之后会进入一个非常痛苦的漫长的平台期,这里大家不断遭受挫折和折磨,始终看不到自己有丝毫的进步,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走到了天涯的尽头,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其实我感觉这时候一定要尽力撑过去,只要继续坚持努力,就自然而然会突破最后一层的限制。当然了,这种平台期的突破要和自己平时的学习计划调整区别开来。前面有的同学说学习效率特别低,或者身体状态不好的话可以转一转,放松一下,这点非常好。但是平台期的坚持并不等于你一定要死钻牛角尖。
形成模式的感觉是因为考研是一种长期的持久战,这时候不能盲目的持久战,大家一定要保持好休息时间,保持睡好,吃好,玩好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学好,所以说不要熬夜,也不要开夜车,形成一个比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第三是长期规划,我认为只有长期规划之后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因为像当时我的安排是,因为我的考研跨度达10个月,我在三四月份开始找一些师哥和学长探讨考研的安排,逐步把时间分成四轮的复习方法,就是说大三下学期是一个基础巩固期,这时候要看一些数学课本和英语单词,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听力。然后要从6、7月份开始看政治的知识和专业课的知识。在暑假开始到11月之前,这段是要进行英语和数学的专项训练,专业课和政治要开始进一步打牢基础。在10月份到考试前的一个月,这时候就要进行模拟训练,在考试前的半个月、一个月左右这时候进行查缺补漏,把所有的知识漏点重新补上,同时要坚持住模拟考试。
第三,基础为先。我自己体会比较大的就是做专业课和数学。我数学刚开始的时候复习时间比较长,从4月份开始看数学的书籍,然后接着做陈文登的题,一套是复习指南,一套是题型精粹,一直到听了陈文登开讲的那个班,到9月份做了数学的考研考试指南,那是考试中心发的书,当时感觉不错,做什么东西觉得难题都做过了,应该能得到好的结果。可是后来做真题模拟的时候发现只是够刚刚及格,痛定思痛,自己重新琢磨的时候,觉得有些辅导书和题型会着重讲某些题型,注重专题专解,对题型的理解是忽略的,所以当时又重新回归课本,数学是用人民大学出的《微积分》,《概率论》是李永乐出的概率论方面的小册子,这三方面都是注重于基础知识的。当时重新回顾了一下,大家如果想考高分的话大家比较是中高档的成绩,数学其实并不是很难,历年通过率很低的题都是将很多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而已。从单个知识点的深度来讲,并不是很深,但结合在一起比较复杂。
还有专业课,当时我确定将要考人大企业管理,是在10月份才开始确定的,当时专业课的复习也是比较紧张的,因为紧张所以投入时间比较多。当时记得最清楚的是,为了复习这几门专业课我做的笔记有一尺多厚,当时自己感觉对着目录把全书的目录都阐述和回忆一遍,这时候达到的效果是在答卷的时候,看到每道题知道考的知识点是什么,在书上对应的内容是什么样的,所以在做当时专业课的时候效果还是不错的,应该是当年成绩最高的一门。
还有一个是建议大家做长期规划的一定要点滴做起,打一个一个的歼灭战,千万不要把今天的任务拖到明天,只有积小胜为大胜才可能成功。一切都从现在开始,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写考研日记,只要全心全意投入进去,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状元将自己的考研心得和体会做了简要的说明,我想他们更重要的是看中心态和方法,从他们的话语中应该得到了一些启示。下面请各位状元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具体的考研经历,比如各科的时间安排,具体是怎么样的,我想这也是各位考生关注的问题。
吉中智:我从学到考研大概是2004年的夏天,从8月份开始是有考研的想法之后开始看数学,8月份到9月份之间的一个月由于要参加暑期的实习,所以浪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我对数学比较重视,因为它对我的专业课影响非常大,所以从一开始看数学,一直看到最后。我基本上把看数学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在十一之前,清华大学出了两本《微积分》,还有《线性代数》,还有一个《概率论》,大体看了一遍,看的时候我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概念,如果可以做到和书上的定理进行证明,做一些适当的练习,然后巩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这三本都看完之后就开始看复习全书。基本上到了11月份之后,11月中旬到考试之前一直做套题,因为那时候复习数学已经算不上复杂了,因为看政治和英语的话头还是比较疼,如果能做一套数学题的话对自己也算是调整,因为做数学题可以集中精力,不会困。英语的话我基础比较薄弱,因为有三年没有碰过英语,所以刚开始看到英语书上的单词觉得这都是什么,基本不认识了。在背了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有点背不下去了,因为背单词还是比较烦的,而且光背单词的话不容易记住,所以开始做阅读。其实我就是基本每天做10个左右的阅读,一直到考试之前,在考试之前一个月才开始做套题。
政治我复习的时间比较短,以前考过的人说复习政治时间长了会忘掉,所以我大概在10月份之后开始看政治,在12月底的时候上了一个大概是冲刺班,串讲性质的。之后每天做一些选择题,当时想的就是政治的大题就靠理解,写一些东西,应该会得到分。
专业课对考清华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专业课的得分普遍比较低,外校的同学一定要把掌握清华的专业课资料进行为先,不能盲目进行复习。如果你专业课基础比较薄弱的话,一定要从数学知识来看起,因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都是需要比较多的,而且你如果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应该把《复面函数》稍微看一看。专业课的真题一定要仔细看,因为每个老师出题风格是不一样的,掌握老师出题分风格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是有很大好处的。尽量能够找出这门课的老师去答疑,一般老师对这种学生还是态度比较友好的。
周曦曦: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复习方案,我刚才提到3到6月末,大三的下学期应该准备基础课,就是数学英语,我是以考经济的来说。看外语和数学的时候要结合刚刚所说的复习资料,好好看课本。数学看课本为什么很重要,我就说英语,看课本的时候可以在每天早上,读英语,就是读以前的课文,读课文的时候边读边去思考和理解,这样的话连带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记忆了单词。综合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可以养成一种非常好的读英语的、说英语的习惯。咱们课本其实是非常精致的文章,就是说它是最好的阅读材料,有一个句子的分析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应付考试时候的翻译。当年7月到8月的暑假,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必要上辅导班的话可以有选择的上一些辅导班,比如数学英语方面的。如果不想上的话也可以把这些复习资料粗略浏览一下,这个工作一定要在8月底之前完成。8月下旬开始着手专业课的复习,包括购买参考书,浏览一下其他的期刊杂志和网站,了解国家的经济热点和宏观经济热点、时事方面的东西。
看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质量,以理解为标准,不一定要说追求多快的速度。看书的时候还要注意课后问题的把握。因为课后提出的问题是本章节的重点,很可能是考察的重点。同学们常常问我,参考书是看几遍是标准,我觉得理解是标准,不一定说非得看上两遍三遍,就是知道自己把一些相关的难点和重点都理解了,这就可以了。
当年10月左右开始着重政治课的复习,因为当年的10月上中旬国家会有一些比较大的会议,可能经过这个会议之后政治真正的命题工作才开始,我觉得在10月中旬以后开始把重点放在政治复习方面,复习的时候要了解新闻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当年的热点问题。看复习材料的同时还可以做历年真题的客观部分,对政治我觉得要在最后阶段选择一个冲刺班,让老师帮你拉六大部分的线条。
在某个科目为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他科目,尤其是英语和数学必须是长期坚持的,就是说你每天都要做一定量的练习。到11月下旬注重每个科目的查漏补缺,零散做每年的真题。从当年的12月开始,要进入模拟演练状态,买几套市面上比如说李永乐的命题,做题的时候注意控制时间,注意心态,完成当做是考试,要完全控制在三个小时之内,三个小时一到立即停笔。对于错题要专门整理一个本子,然后认真总结一下,避免下次再做的时候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20天有的放矢的回归基础。把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概念基础知识点再看一遍,然后调整心态,准备应考。
侯吉亮:我觉得在考研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教材就是考研的真经。无论是数学、英语还是专业课,掌握教材的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一些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最后的成绩弄好。我在考研的时候在时间分配上在数学、英语、专业课、政治,基本上是四、三、二、一的时间分配,也就是说我花数学上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是从三、四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考研为止。从三月份到十月份,这是我的第一轮复习,可以说是比较长的,我们把数学中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包括课后的习题都认真做了。这时候选了一个基础的,比如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浙江大学的《概率论》,还有同济大学的恩《线性代数》是比较好的教材。从10月份到12月份,我开始进行第二轮的复习,主要是把系统的把整个数学的知识总结了一下,同时做一些具有综合性质的题目,当时我做的是胡金德(音同)的题。我觉得他的题目比较重视基础知识,而且概念清晰,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相比之下,我觉得陈文登的题目可能更重视技巧,而且相对来说比较难,我想对于感觉数学知识不是很好的人还是应该做一些基础性的东西,而且所有的难题都是在简单的概念上建立起来的。
从12月开始,我开始做一些最后的模拟的真题,并且不断地总结。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某一个题不会,在做这些真题的时候,差不多每套卷子都有一两个题会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出来,当时也是心急如焚心情。当时想,就算在数学卷子中有一两道题不会做,那么也能够保证120分,其实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分数了,所以大家考研的时候不妨这么想,就给自己错一两道题的限度,这时候自己的心态就轻松了。
关于英语,我觉得也是在要注重阅读和听力,在阅读中记单词,在听力中还能锻炼自己的口语。
专业课大家应该重点放在教材上,尤其是清华大学的教材,因为他们本科生在课堂上就学一些知识的,而且大家不见得只看他们推荐的教材,也可以到书店看一些其他的参考书目,只要能够帮助你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分析,都应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来。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只看一本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们在研究生阶段上课的时候也是,老师不只是教一本书,几乎都是三、四本以上,我觉得只有通过多本书的训练,你才能够深入理解概念。政治我花的时间比较少,整体看是从10月份才开始,我用的精力比较多,也是先看教材,然后复习了一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考研资料,我觉得那本书也不错。
李林:我谈一下整个时间计划的配置。第一点是考研时间的分配,这点大体上我非常同意侯吉亮和周曦曦同学的时间分配。因为我们时间差不多,都是10个月。我对考研的同学有一点忠告,把目标定的低一些,古语有云,“取法于中,仅得其下”,但是这句话在考研中不适用,如果把目标定在满分100分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做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失分的过程,就是不断备受打击的过程,可是如果把目标定在60分及格的话,你会发现在考试的过程中,你是一个不断得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功的过程,所以说你会越战越勇,最后反而能够实现高分。而且把目标定在六七十分,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就更能够心平气和的抓住基础,抓住重点。
第二,考研中的团队合作。大家都有考研的朋友和搭档,尤其很多人考的是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这时候一定不要产生互相竞争的误会,大家都是一致对外的。即使一个专业全国只招十来个人,报考人却有几百个,记住你们团队内的人的共同的目标是除了你们之外的所有的报考人,而不是你们团队内的几个搭档,这时候就更能够相互帮助,共享资料,大家都能够提高自己考上的把握,成功的几率。而且会由此获得一段非常珍贵的患难的友谊。
第三是考研书籍的选择,我认为考研书的选择一定要“不为名,只为实”。因为考研这么多年以来,有很多的名士和名书系列,有些人是有真才实学的,有些人也可能仅仅因为出道较早而得盛名,这时候大家一定要认真分辨。我推荐的一个系列书是考试中心曾经出过一系列的考试指导书,这些书是比较权威的,比较经典的一句话是,有一个老师跟我说,书上内容和考试中心的指导发生冲突的时候,以考试中心为准,即使考试中心错了,也要以考试中心的那本指导书为准,尤其是政治的时候。政治书系列一些比较有名的系列,比如海文出的一些考试政治系列,还有任汝芬这两个系列都还不错,她的系列仅是一家之言,海文的可能更全面一些。从数学上,我认为复习经济数学和理工数学是要分开的,陈文登的两本书可能更适合理工类的一些内容,但是也是有些偏颇的地方。只重技术,尤其把这种倾向发挥到极致的话就容易产生奇技淫巧的感觉。对经济数学微积分,人大有一本微积分还不错,同济的线性代数,恩波学校出的概率论和李永乐出的概率论都不错,关于英语一定贵生平时,贵生坚持。朱泰奇的书可以看一看,吴永林,他们出过一些考研的阅读系列书,也可以看一看。但是最后告诫大家一点,考研的所有除了专业课之外的书籍,他们的编排大部分都出自于经济的目的,所以不可能是非常权威的教科书,大家一定要抱着一个怀疑的态度来看,因为有些书,有些题目出的是非常滥的,也不要因为这些比较滥的教材而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状元的介绍,现在网上有很多网友在不断提问,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是对几个问题进行答复,请大家不要着急。
网友:请问侯师兄,计算机系的操作系统重点是哪些部分?
侯吉亮:首先我建议你看一下往年的专业课试题,通过看试题你会发现,哪些教科书上的章节比较重要。实际上他们推荐教材上的几乎所有章节都会考的,所以不能抱着一种哪章是重点,哪章不用看的心态。如果你要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比如在数据结构的试题里几乎每年都会考“哈稀表”的问题,所以也就会知道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说如果想知道专业课哪些比较重点,我建议大家看一看往年的专业课试题。
网友:李学长,在具体考企业管理的时候,要看哪些参考书?
李林:专业的参考书主要以人大商学院名师系列为主,徐二明、郭国庆、吕一林,杨杜、王利平等老师编写的书为主。考试的重点应该放在人大商学院的强项之上,比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近几年的热点可能会比较倾向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这四个方面。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