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怎样继续推进的?
一、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一)1989年春夏发生的政治风波,是极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利用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掀起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
(二)1989年6月9日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并发表讲话。这篇讲话在关键时刻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于贯彻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一)1989年6月23-24日召开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总书记职务,选举江泽民为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二)1989年9月邓小平向党中央郑重提出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请求。1989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由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
三、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一)1988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二)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央把一度被延误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
(三)1989年11月6-9日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治理整顿的目标和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
(四)1990年4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
(五)1990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完成。
(六)1991年3-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了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七五”计划胜利完成和“八五”计划开始实施,标志着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任务全面实现。
(七)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了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四、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一)1989年9月到1990年邓小平多次接见美国政要和学者,指出:第一,中国目前的局势是稳定的;第二,中国人吓不倒。在判断中国局势的时候,这两点必须看清楚。结束中美关系的严峻事态要由美国采取主动。
(二)根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
(三)中国同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文莱、以色列、韩国、独联体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同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
(四)继1985年、1988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两次高潮后,在1991年出现了第三次投资高潮。
五、全面推进党的自身建设:
(一)1990年3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坚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
(二)1991年6月《毛泽东选集》(第1-4卷)第二版出版,7月党中央发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的通知。
8.改革开放是怎样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的?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一)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二)主要内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4.提出了判断工作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7.发展才是硬道理。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
10.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GCD内部。
11.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2.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三)重要意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1992年3月9-1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研究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对中国今后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部署。
(五)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一)1992年10月12-18日,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GCD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二)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大会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五)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六)1993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选举江泽民为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乔石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李鹏为国务院总理。
(七)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9.1993年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一)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二)1993年6月制定的《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以紧缩银根、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重要措施。
(三)这一时期开放了哈尔滨 4个边境、沿海省会城市和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及一大批内陆市县。
(四)1995年“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五)199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该纲要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1994年党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
(二)1994年5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三)1995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发表讲话,深刻阐述了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指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一)1993年11月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党中央作出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
(二)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怎样实现跨世纪发展的?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一)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今后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举世关注。
(二)1997年9月12-18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三)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大会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五)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
(六)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七)在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江泽民为党的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八)1998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选举江泽民为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委主席,李鹏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一)严峻考验:
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冲击。
2.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
3.1999年接连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法轮功”邪教组织策划和煽动非法群众闹事。
(二)破浪前进:
1.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2.1999年9月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1999年下半年,根据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
4.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5.2000年“九五”计划胜利完成。
6.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到十年,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批准了“十五”计划纲要,为新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
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二)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举行谈判,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加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1.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2.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中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四、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1998年11月21日,根据党的十五大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二)2001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必须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
(二)2000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GCD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GCD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