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遇到哪些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运动:
(一)历史背景:
1.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增强了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信心。加上整风运动中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使许多人认为可以出现比“一五”计划高得多的建设速度。
2.社会主义阵营受到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鼓舞,相继提出了赶超世界发达西方国家的奋斗目标。
(二)运动过程:
1.1957年冬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
2.1958年1月和3月毛泽东先后在南宁和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力求用更好的方法和更快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会议错误地批判了反冒进。
3.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总路线提出的“多快好省”这四个字,本来是相互制约的,但在宣传和实际工作中片面地突出了一个“快”字,提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更把这条总路线引向了极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的建议指标提高了很多。
4.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起来。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运动过程:
1.1958年4月党中央发出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
2.1958年7-8月间毛泽东肯定了小社并大社做法,随后人民公社在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3.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二)人民公社特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就是“一大二公”,实际上上就是“一平二调”。
(三)人民公社运动消极影响:
1.严重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
2.损害广大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
(一)1958年1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强调:搞社会主义没有耐心是不行的。
(二)1958年11-12月,在武昌举行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接着又举行了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批评了混淆集体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界限、否定商品生产、取消按劳分配的错误思想,澄清了那种以为公社化要把个人现有消费财产拿来重分的误解。
(三)1959年2-3月间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3-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上海会议又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武昌会议和第二次郑州会议的纠“左”成果。
(四)对过高的生产指标作了适当压缩。
四、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一)1959年7月2日,党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其目的是想进一步纠正“左”的错误,但党内高层对1958年以来工作和当时形势的估计存在着许多分歧。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分析了在建设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犯错误的原因。彭德怀的信基本内容是正确的,反映了客观实际和群众要求。7月23日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却错误地对彭德怀的信提出尖锐批评。8月2-16日,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二)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中国的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
五、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1960年1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一心一意地发展农业生产。
(二)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紧急指示信》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三)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对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1962-1965年国民经济转入三年调整时期。
六、“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一)1962年1-2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直接请来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二)刘少奇向大会提交书面报告。
(三)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对前几年的错误表示要负第一位的责任。
(四)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好转起了关键作用。
(五)“七千人大会”前后中央开始对“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的人平反,给大多数“右派分子”摘帽。
七、1964年底到1965年初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召开:
周恩来宣布: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一次提出实现“四化”的奋斗目标。
八、“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
(一)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进一步发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
(二)1963-1965年,发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问题作为阶级斗争在党内反映来处理,使不少干部受到打击。1965年1月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4.“文化大革命”过程怎样?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一)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为导火线。
(二)1966年5月16日党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并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由江青等人把持,实际上凌驾于政治局之上。
(三)由毛泽东批示在全国广播了北大聂元梓等人攻击北大党委和北京市委的大字报,对于鼓动大中学生“踢开党委闹革命”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四)1966年8月1-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并在会上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二、全面内乱的形成:
(一)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头目王洪文等人夺取了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权,号称“一月革命”。
(二)1967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批评,但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二月逆流”而遭到压制。
(三)1967年6-8月,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组成“揪刘(少奇)火线”,围困中南海。
(四)1967年7月22日,江青提出“文攻武卫”口号。
(五)1967年8月7日,公安部长谢富治提出“砸烂公检法”,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煽动夺外交部大权。
(六)为稳定局势,毛泽东派******实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派工人宣传队进入学校。
(七)1967年初到1968年10月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八)1968年10月13-31日,党的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并错误地“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的决议。
(九)1969年4月1-24日党的九大在北京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一)九大闭幕后,全国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二)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林彪在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坚持在宪法草案中“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坚持称“毛主席是天才”的观点。随后陈伯达等人在各小组讨论会上发难,企图左右全会进程。毛泽东觉察到林彪等人宗派活动,决定停止讨论林彪讲话,对陈伯达审查。
(三)1971年4月党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
(四)1974年9月13日林彪出逃,在蒙古境内温都尔汗坠机身亡,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五)随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整顿。
四、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
(一)1973年8月党的十大召开,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王洪文当上党中央副主席。
(二)江青等人在1974年初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三)1974年7月1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江青。随后,他建议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邓小平任第一副总理,江青等人“组阁”图谋遭到挫败。
(四)1975年1月13-17日,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实现四化的宏伟蓝图。大会决定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领导人选。会后周恩来病重,由邓小平主持工作。
五、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一)1975年邓小平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二)1975年底毛泽东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又陷入混乱。
(三)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清明节前后爆发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运动,这场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并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但当时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却错误判断了天安门事件性质,撤销了邓小平一切职务,提议华国锋任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四)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五)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