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背景
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内涵
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3)为什么称之为革命?
第一,是就其起着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二,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第三,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三个有利于” 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其主要内容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大胆向前闯,大胆创新的总标准、总依据。在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改革措施与其他各项具体工作的成效,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开放的现实依据:产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第二,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对长远发展目标清醒判断的结果。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