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从一百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是建国三十二年来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建国后的头三年,我国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造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钢产量达到135万吨,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多43万吨;粮食16 390万吨,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多1 390万吨;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左右,各地农民收入一般增长了30%以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2)建国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3)我国广大个体农民,为了避免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工业化发展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大和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也迫切需要推动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2)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3)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农业的方法。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行。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记录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国以来经济、政治上的新成就,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与道路,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这部宪法既是中国人民英勇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2.毛泽东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就
从1956年到1978年,是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尽管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56、60年代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期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但是,总的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还是主要的,这些初步成就和成功经验,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是:(1)进一步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2)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了50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GCD领导的,同各爱国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3)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消灭了剥削制度,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4)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80年同1952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26倍多,达到4 100多亿元;钢产量增长26.5倍,达到3 712万吨;原煤产量增长8.4倍,达到62 0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原油产量增长140倍,达到10 595万吨,跃居世界第六位。(5)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农业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1952年仅有1 307台,1980年发展到74.5万台,机耕面积已占全部耕地40%。1980年同1952年相比,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棉花增长一倍多。(6)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1980年同1952年相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6.7倍,达到2 140亿元;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7.7倍;全国人均消费水平提高近一倍。(7)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980年同1952年相比,全国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增长2.7倍,达到20 400万人。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7年到1981年,共出版长篇小说400余部,中篇小说810多部,短篇小说万篇以上。到1981年,我国运动员共打破全国纪录9 000多次,打破世界纪录210次,获得70多个世界冠军。财政支出的卫生事业费,1980年比1952年增加了10.4倍。(8)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部队的素质和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9)在国际上,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全世界12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得到恢复。
总之,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伟大胜利,是有目共睹的。在政治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统一、民主的国家;在经济上,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繁荣昌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体育卫生事业都有了巨大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显示。
3.毛泽东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早在1955年底1956年初,党中央领导同志对经济建设问题就进行了一个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一个半月,谈了34个部。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加以集中概括,逐步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十大重大关系的思想。1956年4月,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当时在党内高中级干部中进行过传达。1975年,邓小平主持《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编辑工作期间,对此文进行综合整理,在把整理稿转送毛泽东的信中,邓小平说:“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国际(特别是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毛泽东亲自审定了整理稿,1976年12月26日第一次公开发表。
《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毛泽东自己多次说过这一点。1958年成都会议上,他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960年,他在《十年总结》中进一步指出,前8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
《论十大关系》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67页)(1)批评他们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提出了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农业是基础的思想;(2)鉴于苏联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犯了严重错误,提出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3)在管理体制问题上,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提出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4)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教训。提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5)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6)批评斯大林作风中不好的一面,在社会上不要中间势力,在党内不允许人家改正错误,不准革命。提出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团结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7)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对外国的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论十大关系》表明,我们党鉴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失误,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正是由于我们党破除迷信,不照搬苏联模式,才真正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当然,在开始探索时期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这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