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全集》1990年版,第28卷,第163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多种多样的。
1.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本身就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3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具有先进的本性。最主要的标志是:(1)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条件。(2)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共同的意志纪律。所有这些,资本主义永远不可能有。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固有优越性,不可能一下子就充分发挥出来,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依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不仅是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而且是世界各民族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条件。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各国一定要具体分析本国的特殊国情,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特殊道路。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根据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多样的和复杂的,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和民族传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和矛盾很多,决定性的因素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但这不等于说,其他因素如地理环境、人口的因素、国家之间的矛盾等不起任何作用,相反,社会的发展常常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制约。这就决定了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一国一个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规律的。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19~320页)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共同本质的普遍规律,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各国的具体实践之中,通过各自不同的具体形式和具体特征表现出来,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只能寓于各国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中。
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就是说社会主义运动是各自独立的运动,只能依靠各国的党和人民自己的努力,由本国人民去判断和决定,选择适合自己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八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证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应该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决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带来很多问题,吃了很大苦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思想僵化,妨碍人民积极性的发挥,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没有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选择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唯一正确的结论。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