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安宁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三事
“大班额”“择校热”是每个城市的名校都面临的问题。
在这些学校“一位难求”的背后,薄弱学校却处在招生数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尴尬境地。
2013年,我省首次对10个县区进行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评估验收,目的就在于促进县区内学校的均衡发展。
兰州市安宁区是首批接受评估的县区之一,他们抓住择校择师的关键,努力缩短名校与薄弱校的距离,推进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优质校与薄弱校“手拉手”前进
安宁区孔家崖第二小学处在城乡接合部,2013年秋季学期以前,这所学校就像一所农村小学,土操场凹凸不平,教室破旧不堪。
学校条件不好,就留不住好老师;师资力量不强,附近的孩子舍近求远跑到别处去上学,孔家崖二小一直都经历着这样的“恶性循环”。
2013年上半年,安宁区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区内学校的改造,孔家崖二小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教学楼粉刷一新,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原来的土操场也变成了干净的人造草坪操场。
2013年秋季招生,学校把附近社区的家长请进学校看变化,校长刘素坚向家长们宣传自己这样的理念:“与其舍近求远选择名校,不如就近上学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刘素坚认为,小学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孔家崖二小的班额较小,每个孩子的受关注度高,这样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们看到了家门口学校的变化,有不少人改变了送孩子去名校的想法。今年秋季开学,一年级共收了80多个学生,比以往多出20多人,有很多都是附近的学生。
薄弱校的硬件条件跟上了,师资也得同步提升。安宁区采取“联片办学”的模式,将好学校与薄弱校结成“共同体”,联片学校实现了教育资源一体化、特色课程共享、教师有序流动等长效机制。
孔家崖二小和培黎小学等4所学校同处在一个片区,教学质量较好的培黎小学是其中的牵头学校。在片区学校之间,老师们必须定期进行教学研讨,通过上公开课等形式进行交流,牵头学校的老师有着帮扶薄弱校教师的责任,片区内的活动不再是松散的教学互助,而是在制度约束下开展的正常工作。
安宁区目前已形成了这样的工作机制: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教育系统想办法提高办学质量。
如今,薄弱校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和其他学校一起“手拉手”前进。
优质教师资源流动起来
安宁区培黎小学的校长李翠琴曾在十里店小学工作,附近有很多家长都是慕着这位省级骨干教师的名,把孩子送到她班上。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师资均衡是关键,安宁区教育局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让优质师资流动起来。
2008年,李翠琴从十里店小学一名普通教师调任原邱家湾小学副校长。
邱家湾小学与十里店小学相隔并不远,但却是区内有名的薄弱校。李翠琴刚到这里时,学校只有230多名学生,教师中连一个区级教学新秀都没有。
从那时起,李翠琴就从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抓起,手把手地给年轻教师传授教学技巧,争取一切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当年,学校有了第一个区级教学新秀,到后来有了兰州市教学新秀、市级教学骨干。2013年初,兰州市还为李翠琴成立了“名师工作室”。
师资力量强了,来的学生也就多了,现在这所学校有600多名学生,成为了联片教学中的牵头学校。汶川特大地震后,邱家湾小学的教学楼受损进行了重建,如今这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并更名为培黎小学,薄弱校的帽子早已被甩掉。
在安宁区,优质教师流动的案例还有很多:长风小学的校长王春兰曾经在十里店小学、刘家堡小学等多所学校工作,刘素坚也是从区内比较好的长风小学调入孔家崖二小工作。
据安宁区教育局局长王茂昌介绍:“我们让优质师资在区内学校有序流动起来,特别是将优质学校的好老师调到薄弱校任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薄弱校教学水平,还能分流优质学校生源,以此来应对‘大班额’问题。”
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兰州市第二十中学也是安宁区的一所薄弱学校,在兰州市每年对同类学校的考核中,二十中一直都处在末尾。
近两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所初中学校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项全新的尝试也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市排名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学校排名比上年提高了11位。
二十中采用的是“学案式教学”模式,区别于以往的教案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走进二十中,记者发现教室里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别的学校,每5个人被分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课堂教学就这样展开。
在初二一班教室,老师和学生人手一份“学案”,学案包括课前预习、学习任务、课后复习总结等组成部分,这是以往教师教案的延伸,把学生也纳入其中。
别小看这一张小小的学案,它按照每堂课设计,是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老师只是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
据二十中初二一班的生物老师邱云雁介绍:“学案式教学可以将教学向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延伸,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室四周都设有黑板,学生可以随时展示小组谈论的成果。”
据二十中校长王建超介绍:“由于我们学校的生源并不是很好,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不是很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前预习加课堂讨论,再加课后复习,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在兰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校鼓励2013年入学的10个班各自创新教学模式,要求只有一个:倡导“有效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学校校长骈旭介绍说:“在课堂教学中,教无定法,我们想从不同的尝试中碰撞出火花。”
经过一学期尝试,初一各班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在初一十班,班主任李兴萍采用了小组教学的模式,一堂课中“独学”“对学”“群学”穿插,“我的教学想法是,最好通过自己预习,与同学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当遇到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由老师出面讲解,这样‘一言不发’的学生变少了。”
这样的教学模式试行两个月后,李兴萍在班里做了一项调查,全班54个孩子有49人支持这种模式,于是小组学习就成了初一十班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
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南战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兰州市正在全市范围内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鼓励每个学校都行动起来,打造不同模式的高效课堂。这种尝试不仅会提高教学质量,对减轻学生负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好处。”
信息来源:甘肃日报 李欣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