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报道惠州学院“强校梦” 国内主流网站纷纷转登
来源:优易学  2013-7-14 8:53:37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近期,人民日报记者在人民网的一篇专题报道——《惠州学院如何铸造地方院校“强校梦”——“顶不了天就立地”》,截止7月4日已被《中国日报网》、《中国江苏网》、《新民网》、《东方网》、《华龙网》、《搜狐网》、《网易网》等国内主流网站纷纷转登,学院的发展获得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也有效提升了惠州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原文: 

 “ 顶 不 了 天 就 立 地 ”
——惠州学院如何铸造地方院校“强校梦
 
    春夏之交的广东惠州学院校园内花红柳绿,生机勃勃。
    服装系梭织工艺实训室内,11级设计班的林珊正伏在桌前裁剪布料,准备做一件T恤。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设计、选料、制样到剪裁、缝纫,再到成品全部独立完成。“第一件作品当然是送给爸爸!”她嘴角往上一扬,显出几分得意。
    忙里偷闲,她把做了一半的衣服拍了条微信,发给旅游系的老乡陈晓羚——后者正在惠州一家五星级酒店前台,面带微笑娴熟地接待宾客。整个大三,她有6个月在这里实习。“这几年惠州酒店业发展迅猛,学校也尽可能对接市场需求,要求我们在校期间一定要参加岗位实习,锻炼经验,做好上岗准备。”她认真地说。
    同一时刻,生科系副教授曾令达顶着一头热汗跨进办公室。周末,他专程去了省荔枝专业镇惠阳区镇隆镇,手把手教种植户科学施放叶面肥,这会儿刚刚回校。“学校要求我们融入地方,服务农民,把科研论文写在惠州农田、大地上,这说到了老师们的心坎上。”他的疲惫抑制不住兴奋,“大家纷纷趁周末走下去,推广技术,培训农民;系里还派出了13个科技特派员。”
    这就是2013年5月27日上午11时这一个寻常钟点,惠州学院师生们呈现出来的状态。他们年龄有别、身份不同、专业迥异,但共同的是深入人心的“立地”观念。作为地方院校,在资金、科研、人才等方面与“985”、“211”有着天然的差距。“顶不了天就立地!”惠州学院确立“特色办学”战略,在积极对接地方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寻找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思路:地方院校如何铸造“强校梦”
 
    初到惠州学院任职的校党委书记杨海涛发现两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名为惠州学院,干部教师却放不下“省属高校”的面子;虽然地方发展需求强烈,大家却都想着关起门来多争取点科研经费、多发点论文。
    这反映出当下很多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的共同困惑:如何在规模、学科、经费、名气等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谋求自己的“强校梦”?如何在国家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位置?是被动地跟重点高校、名牌大学拼规模、拼学科、拼投入,还是主动打造自己的特色?
    对此,曾就职重点高校的杨海涛分析,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战略期,中国大学将进入特色发展的时代,三种类型的大学:即985和211大学、行业性背景或单科性大学、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必将快速成长。“地方院校的资源有限,发展建设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铺开,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走特色办学道路。特色办学是地方院校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盲目冲研究型大学是不对的。”
    经过反复地分析讨论、观点交锋、头脑风暴,全校干部教师逐渐达成共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就是惠州学院最大的特色。为此,学院主动重心下沉、为自己打入“地方基因”,努力实现“四个对接”:研发平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科研成果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对接;科技服务与地方发展短板相对接;人才培养、培训与地方需求相对接。“这是一种发展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带有目的性、总体性的安排。”院长彭永宏说。
    为主动寻求合作,惠州学院班子前所未有地先后到20多个政府部门、企业和县区密集拜访,找到了很多合作空间。例如,去年9月,市农业局将市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放在了学院。前几天还举办了一个县区农业局及乡镇分管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班,一个星期的专业培训,还有外籍教师讲国外农业管理,让接受培训的干部大开眼界。学院依托惠州文化建设的需要组建惠州学院交响乐团,走入企业、学校、机关、军营演出20多场,让市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高雅音乐“大餐”。
 
科研:“走出去”争当区域建设助推器
 
    清晨,东江沿岸一片绿茵茵的稻田里,一位中年人弯着腰,不断地拨查着稻株,略显黝?的脸上流淌着汗水,走近一看,原来是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钟平生。“每年钟教授都带领学生,深入我公司的田间地头,指导有机水稻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控。”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振芳说。
    围绕着惠州石化、电子、服装、新兴农业、制药等产业迅速发展,惠州学院也形成了吃、穿、用等特色学科,并彻底改变以往闭门搞科研的传统思路,主动“走出去”,承接地方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任务,与企业、政府、单位合作打造校内、校外科研“双平台”,在服务地方中打响了名气,树立了自信。
    钟平生专攻的有机水稻种植,就属于“吃”的方面。惠州是农业大市,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年产粮食、水果各60万吨,承担着60%的供港蔬菜。钟平生研究的 “有机水稻主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采用生态控制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近4年来仅在惠州4个县区就推广了9万多亩,累计新增产值4800万元,一举拿下2012年“惠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依据“搭平台、塑环境、立特色”的工作思路,从2011年“特色办学建设年”,再到2012年“学科建设推进年”的“协同创新”,提出“视野国际化、服务区域化、办学特色化、培养应用化”,惠州学院实现了与惠州市的同步发展、良性互动。今年,学院共获得纵横向科研项目167项,总经费1506.3万元。“跟重点高校比,量虽然比不上,但跟地方产业联系密切,高度贴近。”科研处处长蔡昭权坦言,学院先后组建了50多个服务产业发展的科研团队,派出70多名科技特派员,涵盖化工、电子、服装、建筑等系科。校企共建校内外科研合作平台16个,与相关单位共同申报产学研项目61项,获得经费305万元。
    “惠州学院的专家学者纷纷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积极服务、主动服务,为我们地方帮了不少大忙。”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说。
 
教学:“接地气”培养实用型人才
 
    针对企业不断增长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和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略显不足的矛盾,3月29日,惠州学院和惠州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培养的法学(专利代理方向)双学位开班,从本校理工科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专利从业人员中招收辅修生,开设专利法、专利代理实务、专利文献及检索等专业课程,为专利代理行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和重点大学相比,我们更‘接地气’,更能结合地方需求,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院长彭永宏这句话,在服装系身上体现特别明显。实际上,从诞生之日起,服装系就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多方联合创立的,多年来形成了“学工一体,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漫步六层的服装系大楼,只见一、二、三楼都是各种各样的实训室,学生们“嗒嗒嗒”地踩着各式电动衣车,眼睛紧紧盯着不断上下移动的针脚,乍一看仿佛是进了设施齐全的服装车间。“我们从大一开始就有实践课,大学四年与理论课比例大概1:1,从最早练习缝形,到独立做出整件旗袍。”2011级的学生陈海乔说。
    惠州是服装制造名城,拥有真维斯等知名品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服装系党总支书记林晓新介绍,全系共有14个实训室,提供实验面积超5000平方米。为了鼓励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学院每年都要联合企业举办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并设立“创新与实践奖”,每年拿出1万元鼓励在校外设计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目前,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已获准教育部第四批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
    服装系的六楼,是去年底和企业合作设立的安东尼T恤协同创新中心,既作为佛山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又是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实训平台。“每年,我们选拔10名大四学生进入中心,每人每天设计一款服装供企业挑选,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已经有80款学生设计的作品被下单做样衣,5名学生被提前选中做了签约设计师。”中心负责人吴铭说。
    培养方向高度契合市场需求,培养手段又十分注重实操训练,惠州学院毕业生越来越“不愁嫁”,近几年最终就业率都超过98%,“超过很多重点高校。”学生处处长谭润志颇为欣慰地说,就业指导中心去年的调查显示,重点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89%。“务实、安分、勤勤恳恳做事情;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好用!”这是企业对学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
    同样不愁就业的还有旅游系。有充分实习经验的毕业生,为惠州迅猛发展的酒店业提供了源源不断地人力资源,而且一年后普遍就能做到主管,走上酒店管理岗位。系主任李存还在设想,下一步把我们的培养过程跟酒店的培养衔接起来,学生前两年在校培养,三年级起就经双向选择进入酒店的培养计划;后者不仅是用工,也是对他的培养和毕业后的签约作出承诺。
 
 
 
惠州学院服装系的学生在实训制衣技能(人民网记者 贺林平摄影)
 
 来源:人民网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630/c1008-22022135.html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