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创新思路突出特色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化
来源:优易学  2013-7-13 18:33:51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近年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积极探索,有效组织,形成机制,突出特色,把这项工作作为全校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长期目标来抓,推动校内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化和大众化工作中去。——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首先,提倡全校教师参与普及工作,在学术评价中有意识地向学术普及领域倾斜;其次,组织热点问题座谈,发布大学声音。由宣传部门牵头,定期召集专家学者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举行座谈会,同时邀请媒体列席,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大学的声音。再次,积极筹划,组织专家小组撰写理论普及读物。学校组织几位知名教授发起编写“理论新视野:十七大报告理论学习丛书”。丛书包括《科学发展观》、《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公正论》、《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论》、《社会主义对资本力量:驾驭与导控》等六个分册,每册约5万字,分别以浅显易懂、生动精辟的语言阐释一个主题,帮助读者深入领会十七大报告的思想内涵,这套被称作“大学者写小书”的丛书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多方好评。此外,动员一流学者,参与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或者学术普及读物。做好具有学术魅力的学者工作,发挥他们的辐射效应,感召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投身普及读物编写工作。如,针对研究生缺乏入门读物的情况,教育部社科基地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和一批海内外著名学者编写《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介绍某一人文学科的历史、方法和视野。编著者都是一个领域的顶尖专家,读物却限定在8-10万字,通俗易懂。这套丛书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不仅为研究生,也为社会各界欢迎。目前已出版8本,计划出版30本。——突出特色,加强对社会的知识输出,形成品牌效应。品牌更容易赢得认同、扩大影响,学校先后推出了“大学者进社区”和“大学者进中学”两个系列活动,前者定位于向居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后者定位于在中学生心中播下学术的种子。同时,学校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发出声音。如葛剑雄教授的新浪博客的访问量已经达到183万人次,他在网上的“粉丝”也达到4.4万人。据统计,2009年网络上大约有14万条新闻报道涉及复旦大学,其中40%是专家观点。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理论传播和普及中的作用,学校于2002年组建博士生讲师团,组织博士生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宣讲科学文化知识和党的创新理论,迄今举办讲座500余场,听众超过16500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生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对外沟通,将大学的学术资源向社会开放与共享。学校每年举办讲座、论坛等活动有1200余场,其中绝大部分的主讲人来自人文社会学科。这些讲座活动不仅向学校周边社区群众开放,还通过网络和社会共享。校园网上专设了“文化日历”专栏,即时更新校内的讲座信息,并向全社会公告。为了扩大这些信息的覆盖面。学校还主动与文汇报和上海市社联举办的东方讲坛合作,切实把校内的学术资源转变为社会的公共资源。“文化日历”一经推出反响良好,保持了日均1.1万人次的访问量和超过3万次的点击率。此外,通过校园开放日、开放学校博物馆、校史馆等措施,为社会各界提供近距离接触大学文化的机会。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