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主办、上海市教委承办的“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研讨会在沪举行。会议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主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刘红昌、上海市教委秘书长蒋红等出席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农校对接”工作开展研讨,各省市教委分别就当地的情况作交流发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农校对接”办公室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与宝山区城市工业管委会在大会上签约,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校对接”工作进行了商讨。上海“农校对接”工作进展顺利,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已累计为全市高校配送大米、面粉、肉类、禽蛋、食用油、蔬菜、豆制品以及各种调味品等共39万吨,总价15亿元,配送量占到了上海高校需求量的35%左右,每天有200多吨的食用农产品集中配送到上海各高校,成为上海高校食堂农产品供应名副其实的主渠道。上海市教委秘书长蒋红在会上作讲话表示,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实现了统一订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监管和统一结算,初步构建了“农校对接”平台,取得了多个方面的成效。首先,取得了规模效益。通过“农校对接”的集约化采购模式,不仅减少了流通环节的成本,还取得了较明显的量价优势。粮食与现代化农场对接,仅江苏省大丰农场年供应大米超过5000吨;蔬菜和郊区11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接,每年直供蔬菜超过10000吨。通过对主要商品供应价格与一级批发市场价格的抽样对比,其量价优势不低于7%。此外,还减少了学校采购、分拣配送人员的配备和车辆、储存设施的投入。构建“农校对接”平台还增强了市场调控。该平台为缓冲校外市场价格波动给校内市场带来的传导效应,起到了明显的学生伙食价格调控作用,也大大降低了学校零星采购的市场风险。例如,2011年春季开学,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配货管理中心把春节前订购的大米,以平均每吨低于批发市场340元的价格供应给高校,降低了学生食堂米饭成本。此外,通过及时公开团体价格信息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小额灵活采购提供了价格参照,争取到了更大的价格博弈空间。“农校对接”还从机制上保证了食品卫生与安全。高校配货管理中心建立了集体招标、科学检测、过程监控、质量反馈等运行机制,构建了开放式的公共信息平台,并得到了市商委的技术支持,投资配置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和流动检测车,为食品原料的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高校主副食品“农校对接”还被纳入政府储备和大流通范围,通过配货管理中心承担了3000吨猪肉、10000吨稻谷和500吨鸡蛋的市政府储备任务,成为市政府应急储备的组成部分。上海市教委未来将继续会同各兄弟部门,继续深化上海“农校对接”工作,在上海城市运行安全体系总体框架下,对接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立足高校伙食工作长效机制,根据上海工作的特色,以推动“上海高校学生食堂主副食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为中心,把上海“农校对接”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相关链接: “农校对接”是指鲜活农产品直供高校学生食堂。高校食堂采取“农校对接”方式采购农产品,将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保障了学生食堂的伙食价格、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同时对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国家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11月,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南、重庆、陕西等七个高校较为集中的省市,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直供高校食堂试点工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