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加强“四个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来源:优易学  2013-7-13 18:18:19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同济大学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培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多元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对具有创业理想和创业基础的学生,提供资金、服务和辅导等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培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一是遵循“课程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形势任务课为拓展、网络学堂为补充”的原则,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理论与实践》、《学生创新实践中的技巧与方法》等课程;每年举办50余场各类创业讲座,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盈利模式、经营管理、财务、税务、法律等;建立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开设网络学堂,为促进师生获取信息和增进交流提供便捷平台。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方式改革。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银行家、风险投资家等来校兼职授课,从授课方式、训练方式和考试方式三大环节入手,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三是注重环境建设,以宽松的氛围营造激发创意创新潜能。学校新启动的建设项目,包括嘉定校区大量集中的建设,注重留出充分的公共空间,用作咖啡吧、休憩区等,促进师生日常交流等。学校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合作建立的“中芬中心”还引入“移动课堂”方式,让学生在特殊旅行的过程下,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并完成企业委托的创新创意设计任务。四是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者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并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活动,并聘请创业导师适时进行指导,促进有创业志向的学生相互促进与提高。  ——加强实训体系建设,多元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是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训计划。学校构建起包含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系)级四个层次的创新训练计划体系。由本科生承担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累计已达501项,市级项目580项,校级项目1806项,覆盖了全校70%的本科生。二是引入学生自我管理机制。2007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大学生创新俱乐部”,并设立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分俱乐部,负责“创新创业实训计划”的管理。三是学校组建了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方便学生就感兴趣的创意或问题向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咨询。四是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同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同济大学MBA创业大赛”、“中意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等,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五是坚持开展“大学生创业见习”活动,并遴选了55家入驻同济科技园的创业企业,先后吸纳了526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合适的岗位上见习,真实体验创业过程。  ——重视支撑体系建设,激励引导学生迈好创业第一步。对于真正具有创业潜质和基础的同学,学校从多方面努力给予实质性支持、鼓励和引导。一是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创业暂时休学。如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位学生本科期间就因实践第一个创业梦想而申请休学一年并获准,毕业后创立了檀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获得新中欧基金500万元接力投资。二是成立创业苗圃,帮助学生创业项目预孵化。2009年,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园创业苗圃,专门针对具有创业意向、尚需进一步了解和适应市场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预孵化服务。入驻创业苗圃的项目将获得为期3-6个月的免费场地、办公设备及各项代理服务。三是整合校内外资源,逐步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专门辟出2000平方米场地,建设“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免费提供公共会议室、会议设施,部分免费提供办公家具、办公用品,并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包括工商注册、财务代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协助办理各种证照,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等服务,节约学生的创业成本。四是设立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初始资金。该基金创立于2006年9月,初始规模200万元,至2011年底基金规模增长到2300万元,已先后资助91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其中76个已注册公司全部落户大学生创业园。五是拓宽资金渠道,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多元资金支持。学校引进了工商银行等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低息无抵押贷款。六是聘请企业家、教授、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导师队伍,为重点孵化的创业企业提供辅导。组织举办各类投融资推介会,科学家、企业家及投资家联席会等,搭建多层次的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等外围环境体系建设,促进创业企业成长。一是联手地方政府,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与杨浦区合作打造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推进设计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建设以设计为特色,学科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创意设计创新创业基地,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师生创新创业的理想空间。二是成立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人才、知识和科技成果交流与转化的平台,引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直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截止目前,同济创业基金资助的76家学生创业企业中,45%是依托学校科技成果进行创业,这些企业在推进创新和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共申请国家专利82项,其中授权43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6项;25家企业获得科技部和上海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1055万元。三是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设立企业“加速器”,助推创业企业快速成长。“加速器”旨在构建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在市场信息共享、技术联盟构建、接力资金支持方面提供服务。如同济创业基金发起的同济接力基金,首期资金5000万元,在解决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汇聚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本,打造“同济系”企业品牌优势,助推优秀企业快速成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