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坚持创新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央电教馆馆长陈志龙同志在2003年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上的报告
来源:优易学  2013-7-11 0:41:53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新的一年刚刚到来之际,我们在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杭州,召开2003年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充分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而努力奋斗。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电教馆系统过去一年的工作,交流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情况和电教馆工作的经验;分析电教馆面临的形势,通报有关情况及中央电教馆2003年拟开展的主要工作;研究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发挥系统优势,全面提高系统支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研究课程改革的需求,增强教育资源为新课程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办法;讨论健全培训体系,探索合作途径。  这次会议在浙江省召开,是因为近年来浙江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育技术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浙江省电教馆将在大会上介绍其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开创教育技术工作新局面的情况和经验;会议期间,将组织馆长们到海盐县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实地考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这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的重视和支持,今天省教育厅的领导百忙中抽空到会祝贺,并介绍了有关情况。浙江省电教馆为这次会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会务准备工作。对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央电教馆和与会的全体馆长向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电教馆的领导和同志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刚才教育部部长助理李连宁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同志将到会指导并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部长助理和司领导的讲话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推进全国及各地基础地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技术工作。  下面,我就电教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谈几点认识和意见,对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作一简要回顾,通报中央电教馆今年拟开展的主要工作,并就涉及电教系统的工作谈几点看法和想法。  一、电教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迅速崛起。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普及率。据有关方面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达5亿多,预计2005年将达到1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北美已达39%,欧洲达27%,亚太地区达22%。可以说,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覆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信息化是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普及率一个侧面来看,我国信息化在加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02年9月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已达2056万台,是1997年的69倍;上网用户数已达5435万,是1997年的88倍。互联网的普及率达4%。互联网的应用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覆盖了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教育创新,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要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西部教育开发、教育信息化等六大工程,并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要求: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教育信息的热潮已经兴起,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到2001年底,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经建成2万公里的高速传输网,与CERNET联网的高等学校等单位已达900多个,联网主机120多万台,网络用户近1000万人。CERNET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全国高等学校70%左右建立了校园网,西部152所高校校园网建设项目已经实施。自2001年开始,教育部已批准67所高等学校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  我国已经建立起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具备了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CERNET和教育卫星网的高速连接,已经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这一网络的形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开课率继续提高;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数和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数继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建设项目”、“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项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正在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正在加速实施,省、地市级中小学教育资源中心的建立也在加快;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示范试点项目将陆续启动。教育部已在全国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91个,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近1000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力度在加大。  最近,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可以肯定国家将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推出一系列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综观全球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尤其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形势,21世纪头20年,对电教馆来说,也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拥抱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  基于形势发展的要求,电教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一)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开创教育技术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国家教育振兴的灵魂,是教育技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电教馆工作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和国家在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之后,又提出了教育创新和文化创新。这几个方面的创新,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教育创新,包括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投入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教育教学媒体和手段创新等。作为电教系统及电教工作者,要关注教育各方面的创新,在教育教学媒体手段创新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强教学媒体手段的研究、开发和实验,加强多种媒体手段优化组合、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和实验,力求创新。要通过教学媒体手段和资源内容提供代,为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交互式学习提供支持,为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贡献力量。要开创教育技术工作新局面,努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二)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加强其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现在,不是没有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也不是要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重新建立一个支持服务体系。原有的电化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和升级。  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其要素包括:组织机构、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专业队伍、信息交流、教育科研、技术服务、政策支持和运行机制等。诸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功能作用的关键所在;诸要素能否基于形势变化适时地进行改革、创新和升级,是这个支持服务体系的生命力所在。下面,我就推进这个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谈几点看法和意见。  1、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打造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的“航母”。25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辐射功能和延伸性强的较为健全的电化教育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所以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因为这个系统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对电教馆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形势是喜人的,但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无论是资源建设,还是人员培训等任务,都是一个庞大的、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来完成。只有紧密团结,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出集团的优势。团结就是力量,合作能够营造新的优势。只有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系统的优势,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才能有力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  2、着力抓好教育资源建设,努力为广大中小学提供资源服务。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二是教育资源总量匮乏,尤其是适应中小学不同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正如专家们所反映:有了“路”,但“路”上无“车”;有了“车”,“车”中无“货”;有了“货”,“货”中无精品。三是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也存在。四是教育资源的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精神,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求量;其次是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方面多样化的需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应对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对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认识,切实将其作为电教馆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通过引进、整合、共建和自建等多种途径加快资源建设,尤其要重视资源共建共享和整合。要在系统内尽快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共识,加强统筹,大力提倡分工合作,加快资源建设步伐。如果各自为政,很难满足用户量大、多样化的资源需求,现行课程教材的配套如此,新课程、新教材的配套更是如此。如果重复建设,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而且影响资源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不论是否重复建设,只要是各自为政,均会影响系统整体功能和优势的发挥,进而会影响电教馆在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整合资源是一种多快好省地建设资源的有效办法。不仅地方电教馆要重视,中央电教馆也要重视。三是加强与热心教育、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四是重视资源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校,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多样化需求。既要占领制高点,高度重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资源设计、开发和使用,又要重视音像等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和使用。要丰富资源种类,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选择。  3、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支持服务的水平和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成败,关键在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事业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抓紧电教馆系统的全员培训,首先要重点抓好省、地市级电教馆馆长高级研修班和业务骨干培训工作,力求在2—3年内完成系统内全员培训任务,进一步提升电教馆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的整体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广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首先要重点抓好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实验校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