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国科发政[2011]353号
来源:优易学  2013-7-10 16:33:22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设100个以杰出科学家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科学家工作室的运行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持续稳定支持,并根据需要委托其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任务。科学家工作室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体制,首席科学家采取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以促生具有原创性和国际突出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通过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工程等国家重点科技工作的实施,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等,造就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优秀科学家队伍。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工作,推动科学家工作室和其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2.重点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依托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团队。主要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一批国家长期需要、有基础、有潜力、组织健全、研究方向明确、水平一流的技术创新团队,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重点战略性产业中,依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骨干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择在事关行业重大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取得国际领先、获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研究团队,在前期课题完成后,主要通过持续委托计划任务予以支持。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研究基地、组织产学研合作和战略联盟、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等措施,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团队的组织网络和管理运行制度,持续支持其开展后续研发工作,保持其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和完整稳定的创新团队,成为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新型研发组织,为行业继续提供重大技术创新支撑。  3.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大批企业技术研发、工艺创新、工程实现等方面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教育,全面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工程类和应用型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和高级研修。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的实施为牵引,以各种研发平台为载体,系统培养大批产业关键领域紧缺工程技术人才、复合型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作用。  建设一批工程技术创新培训基地。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等建立工程创新培训基地,利用实验室等设施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计划中设立支持国防、航天、地震等特殊领域工程技术人才出国研修项目。积极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  坚持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原则,重视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在军事技术民用和民用技术军用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  4.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和培养30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部署和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人才、项目与基地建设;以政策调整为保障,为领军人才营造“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加快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通过“人才+项目”的运行模式,把自主选题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在“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发展一批”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培养。其考核评价的重点主要是创新成果、持续创新能力、行业或领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及科研诚信和职业道德等。  建立稳定渠道,支持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开展预研性或超前性的自主选题研究。同时,建立领军人才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和基地建设任务的优先机制,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重点扶持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通过示范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更多的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和支持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创业。加强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的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鼓励相关机构为创业人才提供技术开发、创业辅导、信息服务和融资支持等定向服务,协助初创期的企业解决各种困难,提高科技创业成功率。  6.重视建设科技管理与科技服务和科普等人才队伍  科技管理、服务人才是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科技管理、科研辅助、科技中介、科技推广和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的科技的现实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其发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合理,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以市场化机制为主导,大力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加大政策优惠和扶持力度,促进和扶持民营和股份制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完善科技中介认证和培训体系,培养大批懂技术、懂法律、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中介人才。  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建设。重视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管理学历、学位教育和各类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各级各类科技管理人才素质。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管理队伍。加强企业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科技管理水平。重视基层及一线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重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合理确立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科研辅助人员和技术转移推广人员的岗位比例,制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科研辅助、技术转移推广人才的评价标准,建立从业资质培训和认证制度,健全科研辅助、科技推广人员等各类专职支撑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扩展其职业发展空间。全面加快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提高从事技术转移和服务推广的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经营能力。  鼓励和促进公共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专业化的科普创作和展教人才队伍、提高创作水平,建立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面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制度,鼓励和支持科普志愿者队伍发展,充分发挥其生力军作用。  7.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主要是选择若干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构建若干有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特区,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制定政策,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权限,在自主管理、评价机制、培养模式、经费使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突破,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成长的科技人才培养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监测体系,加强激励,总结经验,及时推广。三、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科技人才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任务。必须从解决事关科技人才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入手,破除制度性障碍,改进完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工作机制。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国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体制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  健全科技人才宏观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健全科技人才管理机构,落实国家各项科技人才工作部署,协调推动各类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和相关科技人才工程的实施。建立中央与地方、相关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适应现代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进科技人才管理方式。改革完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负责人的选拔制度,根据单位性质健全委任、聘任或选任等形式的负责人选拔制度,实行院所(校)长任期制。逐步取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行政级别,克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行政化倾向。在科研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机构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由目前对科技人才主要以“身份管理”为主逐步向“身份和岗位相统一”的管理模式转变,逐步实现科技人才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形成“竞争、流动、开放、有序”的用人机制。加快科技人才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改革科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形成规范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扶持等制度。  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选取人才工作基础好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技园区等建立“人才特区”,鼓励其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取得突破,不断推广。  2.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锻炼和教学,注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突出以用为本,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吸纳研究生直接参与重大技术研发,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科技人才的双向交流。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设立客座讲席,选聘企业的技术专家、研发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兼职担任研究生导师。同时,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  完善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制度。落实《科技进步法》,实施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推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制定本单位科技人才培训计划,探索建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中科技人才的学术休假制度。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企业研发人才的机制。完善现行的博士后制度,加大对博士后发展的投入力度,强化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博士后管理自主权,对博士后的在站时间试行弹性管理。  加大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海外培训工作,支持拔尖的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接受培养或开展合作研究。各类国际合作交流计划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的资助力度。制定国际大科学、大工程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和凝聚一流人才。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攻关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载体,更新用人观念,大胆使用人才,大力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业人才。  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支持科技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注重对民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扶持。营造尊重民间科技人员的社会氛围,保护其创新热情。政府支持的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项目、信息以及培训项目等资源向民间科技人才充分开放。加大对民间科技人才发明专利的保护和资助。支持优秀的民间科技人才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进行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鼓励其参加学术会议。  重视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女性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技人才队伍中的比例。  3.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引导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建立以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确立用人单位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根据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重在以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